“不信任”的管理机制催生信任环境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6-10-18 11:19

  西方管理的一个理念是:如果一个人的权力不得到适当的约束,那一有机会,他一定会做坏事。这个理念是所有西方管理机制的基础,所以,在组织架构中需要互相牵制、互相约束。

  互相质疑是人的本性,管理就是要理解人性,通过机制来填补人性缺陷,达到提高效率的最终目标。中国有句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需要有一个前提才能成立,它需要一个共同价值观的支持,那就是诚信。在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这句话是不可能成立的,如果你相信它,那只会自食恶果。但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互信,员工之间互相猜疑,那部门之间也没法互相协助,这种企业就没有执行力可言。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一个互信的环境,否则就会内耗过高,带来企业无法承担的隐形成本。

  权力需要被约束

  企业必须要建立一个互信的环境,否则就会内耗过高,带来企业无法承担的隐形成本。

  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要做到“1+1=3”的效果,要有这个效果,最基本的一点是必须要互信,有了互信之后,才能进一步进入一个互相欣赏的状态。刚进入外企的时候,我发觉外企的环境的确充满了互信,同事与同事之间很少会互相质疑,大部分都能够真诚合作。我当时还以为是外国人天性老实,容易相信人,有时候甚至笑他们过于天真,容易受骗。现在回想,天真的那个人是我。多年后,我才慢慢领会到这个价值观不是天生的,都是经过多年培养出来的。

  西方管理的一个理念是:如果一个人的权力不得到适当的约束,那一有机会,他一定会做坏事。这个理念是所有西方管理机制的基础,所以,在组织架构中需要互相牵制、互相约束。

  西方管理机制的基础是:一个人的权力不得到适当的约束,一有机会,他一定会做坏事。

  我们内部有一套监管差旅费用的规则,规则是我们管理团队定的,但执行是外包出去的,这样对方不用管你是谁,一样可以照章办事,而且外包的人都是在网上,你连样子都看不见,更不要想去影响他了。我们每个月开管理会的时候,会将头10名个人差旅费最高的雇员作为审查对象。

  因为有了这种“不信任”的管理机制,同事之间的互信相对容易建立。就像是一个法治社会,大家都受同一法律的管辖,不会有特权主义,只有这样,同事之间才能做到互信、互相尊重,最后互相欣赏。作为一个CEO,团队价值观就是你的责任,所以你必须要考虑清楚你希望看见的团队行为是什么。如果你希望团队成员之间能够互相欣赏,那你必须要做好榜样。如果你整天只会批评其他人,那互相欣赏就不可能发生。我常常跟我的创业者学员强调,企业的一切问题都是CEO的问题,在你去质问任何人之前,首先要检查的是你自己。企业的一切问题都是CEO的问题,在你去质问任何人之前,首先要检查你自己。

  一个互相欣赏的团队是否可能存在?我的答案是绝对可能,但对CEO要求很高。我曾经在一个这样的团队里面历练了两年,感觉超好,效率超高。每个人都愿意协助,最难得是互补,看到对方的弱点,不但不去拿来说事儿,还会帮助对方去补救不足的地方,这种管理环境让你很有创业的感觉,十分投入。当时的CEO给我的感觉就是包容度很高,永远都是在鼓励我们,特别鼓励我们合作,那种团队精神非常强。他不强调个人成功,只标榜团队的成功。他好比一个球队的教练,同时也下场与我们一起打拼,团队的感觉特别好。当时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但我总是觉得有很多动力,没有压力,这种就是高效团队了。

  但面对我们今天的职场环境,在价值观与管理机制都缺乏的情况下,千万不能盲目去追求互信。要耐心地将价值观与管理机制建立起来,这样才能防止人性的弱点趁机突围。

  为别人打开天窗

  多年前,在参加一个企业文化价值观的高峰论坛时,我曾经发表过一段讲话。我认为在全球化的潮流推动下,所谓地方文化价值观慢慢会演变成为高效与低效的价值观。在人口不断增加,大家都不断追求更大生产力的情况下,追求效率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趋势。那些能够提高我们效率的文化价值观一定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反之,一定遭淘汰。我在北美洲工作时,就“被培养”出一种对事不对人的价值观与行为。与同事合作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磨合问题,甚至互相指责,但这些“争吵”永远都是在“做事”上面,永远不会将人格拉进去。吵完后下班,我们还可以一起去酒吧喝一杯,第二天继续合作,继续争吵。

  因为从来没有在有很多亚洲人的地方工作过,到我回到香港后,真是有水土不服的感觉。我这种“对事不对人”、什么事情都直截了当地指出来的做事方法,当时一定让我看起来十分另类。我甚至觉得可能有人给我“设套”想教训我一下,可惜我年龄比较大,皮有点厚,有些“套”可能都没有感觉出来。当时我的年龄比周围的同事都大一些,加上这种价值观,可能会让人感觉到我做事情总是与大家不协调。幸好我刚进去时,上司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他当了我两年老板,这两年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适应期,否则结果可能很不一样。多年后,外表看起来我是“圆滑”了很多(有些人不认为),不再那么不近人情,不再动不动就指出别人的痛点,但我内心的价值观基本上还是“对事不对人”的。

  很多同事多年后问我:“为什么你能接受那么多同事犯的错误,而且还能继续客观地给他们提供机会呢?换句话说,你不太记仇。”我的解释很简单,我认为谁都会犯错,犯错不代表人不能用,只要不涉及价值观底线的问题就行。做事情出错是成长的过程,不犯错就不会进步,所以我永远都是“对事不对人”,因此显得我包容性很强。大家都是出来做事的,应该以和为贵,仇就更沾不上边了。有些人整天好像周围的人都要害他一样,这种心态我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我们哪有那么重要,会有人天天想着怎么害我们。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做事方法,有时候对方做事方法不一样不代表他是错的,因为我相信答案一定不只一个。有时候你如果能多接受点不同意见,你也可以跟着进步。所以对我来说,“对事不对人”是一种高效的价值观,因为这样你才能够让更多人有发挥空间。我不仅相信做事情不只有一种方法,我还鼓励甚至要求大家一定要找不同的方法去做同样的事情。每次我们做好一件事,我通常会先表扬一下结果,但我会马上要求下次我们做这件事的时候,必须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做。这种做法已完全融进我们的基因里面,不是这样,何来创新。创新是一种心态,不是方法,因为有了这种心态,方法才变得不重要。

  创新是一种心态,不是方法。

  有些企业家希望我给他们答案。但我一开始通常都会说:“如果你希望来找答案,不好意思,这里没有。不只没有答案,我会给你更多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你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你能准确找到自己的问题,那你的答案一定不会离得太远。”

  我常常认为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别人打开天窗。如果你“人事不分”,那很容易就会错失人才,将一个可能很有前途的员工的天窗给关了。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有很大的改变,年长者很容易就跟不上他们的思路。如果这个时候你缺乏包容心态和“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很容易就不适合做现代社会的领导层。

  作为领导者,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别人打开天窗。

  作为企业的CEO,“对事不对人”这个价值观是你必须要捍卫的。只要你从自己的行为上面不断表现出“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不断提倡没有错的答案,你的团队就会有不断试错的勇气。长期下来,如果这个价值观能培养出来,我相信企业的创新能力一定有所提升。

  文/林正刚 刚逸领导力公司CEO、前思科中国区总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