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与现实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规划,现实,消费,经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10 13:54
归结到一块儿,有人认为就是一句话:拉动消费增长。
原因很简单,其一、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是工薪收入,而过去的30年,虽然国内外一致认为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一致认为中国大多数人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远远落在GDP增长的后面;其二、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经名列世界前茅,按照官方承认的数据,中国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达到4.6%,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有人认为这个"国际公认警戒线"比较模糊,也有人认为真实的基尼系数其实还不止4.6%,真实的贫富差距其实更大;其三、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一个主要象征,就是高达2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高增长是建立在对外贸易之上的。而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实实在在地卖东西,卖资源、卖牛仔裤、卖加工产品??,费力不少,赚钱不多,消耗很大。
三个元素决定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对民众的惠及面很局限,大多数群体没有拿到与经济高增长带来的同样增长率的财富,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消费力,反之,又形成恶性循环,内需无法高涨,对外需的依赖更加强烈,内需依然被压抑。
十二五规划理所当然地把关注的核心放到这一块儿,成为规划的首要任务。
十二五规划当然给民众带来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不但要保持经济的高增长,而且要保证民众能够从这种高增长中分享到更多的财富。
规划是蓝图,社会、民众、企业所面对的是社会生产、市场、生活的现实,怎样把一个令人向往的规划转变为实在而美好的现实,需要的是切实的行动。
财富的增长还得靠发展,但看来原有的发展模式基本走到头了。全社会都必须参与的最核心的行动,就是逐步扭转目前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把产业结构调整过来。政府的导向肯定是明确的,而企业、产业的跟进程度和进度,是彻底改变现实的基本力量。这一点国内外专家学界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发展模式的转型作为核心手段表达在规划之中。
然而,这么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要转型,如同一个巨人转身,谈何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形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走向,并非一年两年的功夫;而内需弱,靠外需拉动的形态,与经济改革初期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有关联的,这种关联至今并未消失。所以,改变是渐进的,不会在一夜之间到来,需要扭转的环节繁多,需要克服的障碍不少。规划看到了问题,也力图解决问题,但现实是动态的,变化的,规划有没有足够的弹性去消解,尚待观察。
但正如改革初起时创造了无数机会一样,在确立一个新的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必将带来无数的新机会。而且,这些新机会中的技术、知识、文化的内涵,必然达到一个新的层面,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将改变企业、产业、社会的面貌。
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在中国,中国有足够的理由和能力可以在这个市场中令民众得到更加多的实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