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时代来临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中国,内需,时代,来临
  • 发布时间:2010-12-10 14:07
  国民收入的增加,将最终造就中国内需时代。

  在本次的“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赫然排在了未来工作的首位,在某种意义上,这不仅是因为在金融危机之下的应时之策,更是中国未来经济大势所趋。

  内需是中国崛起的必然

  中国的崛起,从主要依靠外向型经济。目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在70%左右,而全球的大国,对外经济依存度基本都在20%左右。

  当时,中国与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势差,借助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大势,遂至风潮千里。在短短30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被誉为“中国模式”。

  如今,这种时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刚在今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使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变小,曾经广泛存在的产业互补,逐渐演变为产业趋同,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再仅仅将中国视为其“世界工厂”,亦看作是对世界市场的争夺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外贸的困局,其本质就在于此。

  在此情况下,内需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引擎。

  过去30年,中国以大国之尊,走的却是日本、韩国以及亚洲四小龙等小经济体当年所走的路。而在未来,中国走向强盛,则将遵循大国发展轨迹的惯例。

  也许美国的发展过程,更值得中国借鉴。美国立国之初,由于人口稀少,各个州联系的松散,曾经实行了几十年的外贸导向政策,但是,到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扫除了美国国内的贸易障碍,美国国内消费的兴起,造就了庞大的国内市场,在成就美国繁荣的同时,亦造就了美国的强盛。至1913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时候,其贸易仅占总值的8%左右。至今日,美国外贸比重亦不超过20%。

  高投资绝不可久

  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投资与消费均被称为“内需”。长期以来,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虽然政府消费不断上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却逐年下降,当前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约36%,这一比重自1990年以来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

  在2009年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67.1%。比例之高,为近现代国家罕见。自2002年至2009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过25%。

  2002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2.1%,比2001年增长16.1%,增速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2003年至今,固定资产投资年年增长均超过20%以上,其中,自2003年至2009年,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6.7%、25.8%、25.7%、24%、24.8%、25.5%、30.1%。而按照目前政府拟定的2010年“经济刺激不能停”的国策,可以预见,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将保持大幅度增长。

  如计算绝对数据,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从4320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24846亿元。7年间增长5.2倍,年均增长超过25%,2009年更达到创纪录的30%以上,而同期的GDP增长,则从2002年的10239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500亿元,7年增长3.27倍,GDP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以全球经验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20%即不正常。这就意味者,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远远高于现代国家的平均水平,作为一种赶超战略,中国在赶超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亦远远超过曾实行赶超战略的日、韩、美、德等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和增长率均为全球历史之冠。

  从2002年至2009年之间,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对未来透支巨大。这使中国在近几年经济衰落中保持了一枝独秀,亦为中国未来造成了巨大隐患。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生产总值不到美国一半,所消耗的资源却几乎与美国持平,而在今年,更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资源消耗国。

  在此情况下,保持投资的适当增长,而非目前的狂飙式增长,在未来十分重要。

  目前,庞大的投资,基本都是政府投资占大头,民间资本受到隐形的限制。而在政府投资中,绝大部分都投向了“铁工基”,在未来,投资应该转向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同时,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更广泛的领域。

  而在未来,投资衰退之后,拉动经济的最强劲动力,非消费莫属。

  中国需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本次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从国强到民富的目标。

  同时,内需的扩大,如果没有国民收入的稳定提高,所谓拉动消费,很容易畸变为少数财富阶层的“奢侈品消费”,而无法演变为大众消费。2000年至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逾20%,GDP年均增长约10%,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却徘徊在6%至8%,收入水平严重制约了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扩大。只有实现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才能有效扩大国内市场。“十二五”规划亦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呼声日高。

  考究日本和韩国崛起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肇始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带来的商业繁荣和产业升级,对于日本、韩国企业崛起至关重要。

  1960年年底,日本池田内阁宣布实施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第一个措施,就是提高工资,并且建立广泛的社会保险体制。“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发起了一场消费者革命,并成为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也成为日本企业崛起的助推器。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

  日本国民收入的增加,引发了消费革命。从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日本发生了三次消费革命,开始由“生活合理化”向“更加舒适化”、追求“实现物质需求欲望”发展,而消费革命也引发了日本的产业升级,1965~1974年,日本的“3C”时代终于到来了所谓“3C”,指的就是汽车、彩电和空调,这就是“新三大件”。彩电、空调当时的平均价格为20~25万日元,约为当时职工2~3个月的工资,小汽车的普及则是在70年代后半期,此时制造业工人工资在20~25万日元,当时每辆售价平均约为100万日元。大约等于一般工人5个月的工资。

  日本的松下、索尼等电器、汽车企业,正是在此宏大的背景下,应国民需求而生,并进一步扩张海外,成就世界性巨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表示,中国一直强调扩大内需,最迫切的应该是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现在很多人不敢消费,乃在于社会保障不到位,同时,缺少保障,亦使收入大打折扣。他建议未来的数十年中国应明确建立福利社会的思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