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三角竞争”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珠三角,竞争,突围,崛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10 14:26
韶关是广东辐射广大内陆的门户,但是重工业比重过大;河源以四新产业反梯度产业转移,但是未来难测;湛江是未来北部湾中心,但是“客卿经济”坐大,本土产业弱小。珠三角三大边地的突围,才是广东整体崛起的开始。
南海激荡,烟花漫天。
9月,深圳隆重举行特区成立30周年庆典。深圳的经历,某种意义上,即是珠三角的缩影。历30年的发展,时至今日,珠三角经济区早已成为中国最发达、产业结构最齐备、最富有竞争力的区域。
但是,在新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珠三角四顾之下,却颇为尴尬。珠三角边缘的三大边角之地,东角的河源,北角的韶关,西角的湛江,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却早已经被珠三角抛在千里之外。在珠三角热土旁边,出现了一片洼地,诚为广东乃至全国发展战略的一大遗憾。
作为广东经济龙头的珠三角,由于传统制造业成本上升等压力,产业转移已经迫在眉睫,珠三角的战略纵深,已经不足以承载其快速发展,在此情况下,珠三角边缘地带的发展,就成为珠三角维系未来竞争的潜力所在。珠三角东西两翼及北角的腾飞,已成必然之势。
深圳庆典中漫天繁华的烟花,能否照亮珠三角边缘角地寂寞的夜空?
在未来,河源、湛江、韶关在珠三角的“三角竞争”中,谁可抢得先机,更胜一筹?
战略区位特性下的未来定位
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发展,与其天然的地理区位,有极为重要的关联。
地处珠三角边地北角的,赫然是粤北门户韶关。
在中国的行政体系中,地方往往是中央棋局中的一个子,时代变幻,韶关命运跌宕起伏。
在计划经济时代,韶关之于广东,正如内地的“三线城市”,主要集中重工业,以为备战之用。而在改革初期,由于广东的外向型经济,韶关的“岭南咽喉”的作用,亦不明显。被遗忘在粤北崇山峻岭之中。
高铁时代的来临,使韶关的区位优势发生了质的变化。武广高铁将韶关至广州的时间距离缩小至40分钟,而至内陆重镇武汉,只要三个小时,彻底将广东与内陆连成一体。韶关成为珠三角“入关”,连接广阔的中原内陆最重要的门户。
时势的变化,使韶关的未来定位,发生颠覆性的改变。韶关将从广东的重工业基地,转型为一个集交通、商贸、工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内陆中心城市。
随着中国确立以内需为主的国策,未来广东与内地的联系,将成为主流,韶关的陆上交通咽喉的地位将会重现,韶关将成为广东向内陆辐射的枢纽。
珠三角的边地东角,是被称为粤东门户的河源。
河源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祸兮福之所倚”的古语。河源位于广东东北部,东江与新丰江在市区东面交汇,是珠三角诸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地。
在改革开放初期,河源由于是广东水源地,其工业发展一直受到制约,使河源过往经济发展落后于珠三角,亦逼迫河源“杀出一条血路”。
歪打正着之中,河源成为广东实现产业“双转移”的承接者,而更重要的是,河源长期在广东地区经济中排名最后一名,工业基础薄弱的河源,竟然直接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工业基础,没有历史负担,故敢下此赌注。
河源的成败关键在于中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在诸侯经济的体制下,各地均欲以高新产业破局,甚至是传统制造业基地的顺德,也宣称未来要转型新兴产业,河源未来能否竞争过这些传统产业基地,以及内地广大的同类定位城市,将决定其继续沉沦,还是一鸣惊人。
珠三角的边地西角,是海港城市湛江。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濒临南海,背靠大西南,居粤、琼、桂三省交汇,西靠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具有成为北部湾经济圈龙头的巨大潜力,与新加坡、香港成鼎足之势。
湛江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是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中心,更是大西南的出海主要通道,是少数拥有广阔大陆腹地的港口城市。
湛江的这些优点,又恰恰造成了其现实中的尴尬。作为广东西部中心,湛江港虽然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但珠三角地区的海上交易,主要通过深圳--香港线完成。
湛江通过黎湛铁路与湘桂线衔接,同广阔的大西南紧密相连,目前,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四省市每年经湛江港进出口占其全部出口总额近50%,湛江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主要门户。但是,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在国内尚处于落后状态,其经济总量,亦在全国占比很小。
北部湾战略对于中国来说,更似是一个未来战略,包括湛江等北部湾诸城市,只能是处于等待中的未来之城。越南等东盟国家兴起之际,才是湛江崛起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开端。
湛江缺少本土工业,但是作为大港口城市,其沿海工业却颇受青睐。来自中央的大企业,很多落户湛江,造成了“客卿经济”现象。
核心产业的优势比拼
真正决定三地未来竞争力差异的,是各自的核心工业产业。
2009年,韶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0.9%。其中重工业增加值126.65亿元,轻工业产值55.18亿元,轻重工业比重30.3∶69.7。
在韶关,本土重工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建国后,国家将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客观上造就了韶关重工业城市的地位。
韶关的重工业不仅在三地,更是在整个广东处于绝对优势。韶钢产能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凡口铅锌矿、韶关冶炼厂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韶冶、韶关烟厂均入选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
在未来,韶关绝不可自剪羽翼,因为调整产业结构而放弃重工业,而是在保持重工业绝对优势的同时,拓展产业链,补充新兴制造业,实现轻重工业的相对均衡。
河源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23.89亿元,轻工业增加值50.92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38.85亿元。
相对而言,河源工业产值小,传统工业相当滞后。而作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地,河源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走非常之路。
在过去的几年中,河源一直倡导“三反”发展模式,即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
为此,河源决定直接发展新兴产业。河源当地将其称为“四新产业”(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利用国际国内产业升级的机遇,选择战略制高点,力争在产业结构上与珠三角站在同一水平线,甚至优于珠三角。
河源以太阳能作为突破口,河源是中国最大的硅产地,石英砂储量和产量占全国的2/3,2009年1月,投资280亿元的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河源奠基动工。河源欲实现由“硅产地”向“光谷”的华丽转身,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
不过,对于河源来说,“三反”模式充满巨大变数。中国区域经济目前是一种诸侯经济,新兴产业的竞争,难免与传统产业一样,沦落到刺刀见红的地步,能否度过成长期,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中,是对于河源的严峻考验。
成则一飞冲天,败则再迟一步。在产业布局方面,河源站立山谷之口。
湛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7:43.1:36.2。工业立市的战略初见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7.90亿,其中轻工业108.33亿,重工业239.58亿,其比例为31.1:68.9。
湛江的核心产业是石化和钢铁等重工业,以及新兴制造业和农海资源深加工,然后拓展能源、纺织、家电、造纸、医药、电子、机械等未来支柱产业。
湛江的重化工业,几乎都是“外来的和尚”,湛江能够拥有相对发达的石化和钢铁工业,主要是拜国内外重工业转移所赐。近年来,中国的钢铁、石化、电力等重化工业,也呈现出向沿海城市转移的大趋势。
在石化领域,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科大石化(中石化与科威特合作成立)、俄罗斯塔氏集团液化氨等,产值均超过100亿。在钢铁行业,上海宝钢投入巨资建设湛江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其他还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圣戈班、大中纺织等世界500强企业。
本土企业的弱小,是湛江的一个重大缺陷,湛江本地知名企业如湛江港务集团、东兴炼油厂、恒兴饲料、国联水产、鸿智家电等,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比珠三角的著名企业小得多。
湛江虽然临海工业发达,已超过工业增加值的六成,但是,缺少本土工业的支持,湛江工业有空心化的危险,长久下去,难以形成均衡的产业结构,延缓其成为北部湾中心城市的进程。
湛江不同于河源和韶关之处,还在于其拥有优良港口,2009年全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11838万吨,是西南沿海港口群中的唯一亿吨大港,被交通部定位为西南沿海港口群主港口。不过,湛江港的崛起,有赖于中国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落差,而在目前双方产业趋同的情况下,湛江港并未起到期望中的作用。
经济活力的比拼
随着珠三角发展步伐的放缓,作为珠三角的边地,韶关、河源、湛江反逆势增长,三地最近五年增长率均超过10%。
增长最快的非河源莫属。自2004年至2009年,河源GDP从173.06亿增长到416.95亿,5年增长2.5倍,其中的2006年和2007年,更是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0%。
湛江的速度稍次之。自2004年至2009年,湛江GDP从608.16亿增长到1156.17亿,5年增长1.9倍。而其峰值时期的2007年,13.0%的增长率是12年来最高。
自2004年至2009年,韶关GDP从325.02亿增长到571.73亿,5年增长1.765倍。
全球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经济的活力。而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崛起,亦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强大。
河源最近几年之所以能够体现后发优势,其秘密就在民营经济的崛起。至2009年,河源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2.13亿,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3%,在河源经济增长最快的2006年,其GDP增长达27.3%,为广东第一,当年,河源的民营经济占比首次超过50%。也正是在这一年,河源GDP总量超越云浮、汕尾二市,甩掉了长期以来城市排名的末位。
祸兮福之所倚。
河源多年来担负保护珠三角水源的重负,在未来反成为优势,传统重工业往往与国营企业密切相关,而河源未来所要发展的四新产业,其主流企业多是民营企业。而本次河源所引进的企业,亦多民营巨头。可以预见,未来河源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主要为民营企业。
2009年,韶关民营经济增加值261.05亿,占全市GDP45.7%,不足50%。
福兮祸之所依。韶关经济的活力不足,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期以来韶钢、韶冶等大型国有企业比重过大,挤占了韶关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政策、融资等方面,缺少足够的支持,致使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占比偏低,亦导致韶关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而韶关未来,要增强经济活力,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内生性经济方面,适当进行国有企业改制,此前已经改制成功的韶关液压,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其改制模式值得韶关国有企业借鉴。
更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完成,韶关需优先引进富有竞争力、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既要引进全球及中国500强,更需广开门路,容许一般性的企业进驻,彻底改变韶关由特大型重工控制命脉的局面。
湛江则是重化工业居绝对优势地位。
至2009年为止,湛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64.7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4.26%。
湛江与韶关不同的是,湛江的重化工业,其主导力量都是外来大型国企。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等,在湛江的投资动辄数百亿。湛江的内生性经济极度匮乏,民营企业在工业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游离在主流行业之外。
湛江民营经济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在第三产业,2009年,湛江民营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2.04亿元,对全市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也许,这是湛江作为港口城市的一个副作用。
如果湛江能够成为与香港、新加坡鼎立的港口城市,则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彻底改变湛江的经济结构。目前,香港的服务业,已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并且几乎是私营企业的天下。
湛江不可能坐等大西南和北部湾的崛起。所以,湛江目前要增强经济活力,其一是发展本土支柱型工业,主要集中在现代制造业领域,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培育民营企业的成长环境。
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除临海区域承接石化和钢铁工业外,其他区域,主要承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大众产业。
湛江成为北部湾中心尚需要时日,但是,作为港口城市,雏形已成。湛江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近三年增长迅猛,从382.16亿增长到571.71亿,创下1995年以来的最高峰值,作为未来亚太中心港口城市,民营企业在第三产业的崛起,或许才是湛江未来希望所在。
……
南海激荡,烟花漫天。
9月,深圳隆重举行特区成立30周年庆典。深圳的经历,某种意义上,即是珠三角的缩影。历30年的发展,时至今日,珠三角经济区早已成为中国最发达、产业结构最齐备、最富有竞争力的区域。
但是,在新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珠三角四顾之下,却颇为尴尬。珠三角边缘的三大边角之地,东角的河源,北角的韶关,西角的湛江,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却早已经被珠三角抛在千里之外。在珠三角热土旁边,出现了一片洼地,诚为广东乃至全国发展战略的一大遗憾。
作为广东经济龙头的珠三角,由于传统制造业成本上升等压力,产业转移已经迫在眉睫,珠三角的战略纵深,已经不足以承载其快速发展,在此情况下,珠三角边缘地带的发展,就成为珠三角维系未来竞争的潜力所在。珠三角东西两翼及北角的腾飞,已成必然之势。
深圳庆典中漫天繁华的烟花,能否照亮珠三角边缘角地寂寞的夜空?
在未来,河源、湛江、韶关在珠三角的“三角竞争”中,谁可抢得先机,更胜一筹?
战略区位特性下的未来定位
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发展,与其天然的地理区位,有极为重要的关联。
地处珠三角边地北角的,赫然是粤北门户韶关。
在中国的行政体系中,地方往往是中央棋局中的一个子,时代变幻,韶关命运跌宕起伏。
在计划经济时代,韶关之于广东,正如内地的“三线城市”,主要集中重工业,以为备战之用。而在改革初期,由于广东的外向型经济,韶关的“岭南咽喉”的作用,亦不明显。被遗忘在粤北崇山峻岭之中。
高铁时代的来临,使韶关的区位优势发生了质的变化。武广高铁将韶关至广州的时间距离缩小至40分钟,而至内陆重镇武汉,只要三个小时,彻底将广东与内陆连成一体。韶关成为珠三角“入关”,连接广阔的中原内陆最重要的门户。
时势的变化,使韶关的未来定位,发生颠覆性的改变。韶关将从广东的重工业基地,转型为一个集交通、商贸、工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内陆中心城市。
随着中国确立以内需为主的国策,未来广东与内地的联系,将成为主流,韶关的陆上交通咽喉的地位将会重现,韶关将成为广东向内陆辐射的枢纽。
珠三角的边地东角,是被称为粤东门户的河源。
河源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祸兮福之所倚”的古语。河源位于广东东北部,东江与新丰江在市区东面交汇,是珠三角诸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地。
在改革开放初期,河源由于是广东水源地,其工业发展一直受到制约,使河源过往经济发展落后于珠三角,亦逼迫河源“杀出一条血路”。
歪打正着之中,河源成为广东实现产业“双转移”的承接者,而更重要的是,河源长期在广东地区经济中排名最后一名,工业基础薄弱的河源,竟然直接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工业基础,没有历史负担,故敢下此赌注。
河源的成败关键在于中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在诸侯经济的体制下,各地均欲以高新产业破局,甚至是传统制造业基地的顺德,也宣称未来要转型新兴产业,河源未来能否竞争过这些传统产业基地,以及内地广大的同类定位城市,将决定其继续沉沦,还是一鸣惊人。
珠三角的边地西角,是海港城市湛江。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濒临南海,背靠大西南,居粤、琼、桂三省交汇,西靠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具有成为北部湾经济圈龙头的巨大潜力,与新加坡、香港成鼎足之势。
湛江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是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中心,更是大西南的出海主要通道,是少数拥有广阔大陆腹地的港口城市。
湛江的这些优点,又恰恰造成了其现实中的尴尬。作为广东西部中心,湛江港虽然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但珠三角地区的海上交易,主要通过深圳--香港线完成。
湛江通过黎湛铁路与湘桂线衔接,同广阔的大西南紧密相连,目前,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四省市每年经湛江港进出口占其全部出口总额近50%,湛江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主要门户。但是,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在国内尚处于落后状态,其经济总量,亦在全国占比很小。
北部湾战略对于中国来说,更似是一个未来战略,包括湛江等北部湾诸城市,只能是处于等待中的未来之城。越南等东盟国家兴起之际,才是湛江崛起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开端。
湛江缺少本土工业,但是作为大港口城市,其沿海工业却颇受青睐。来自中央的大企业,很多落户湛江,造成了“客卿经济”现象。
核心产业的优势比拼
真正决定三地未来竞争力差异的,是各自的核心工业产业。
2009年,韶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40.9%。其中重工业增加值126.65亿元,轻工业产值55.18亿元,轻重工业比重30.3∶69.7。
在韶关,本土重工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建国后,国家将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客观上造就了韶关重工业城市的地位。
韶关的重工业不仅在三地,更是在整个广东处于绝对优势。韶钢产能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凡口铅锌矿、韶关冶炼厂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韶冶、韶关烟厂均入选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
在未来,韶关绝不可自剪羽翼,因为调整产业结构而放弃重工业,而是在保持重工业绝对优势的同时,拓展产业链,补充新兴制造业,实现轻重工业的相对均衡。
河源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23.89亿元,轻工业增加值50.92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38.85亿元。
相对而言,河源工业产值小,传统工业相当滞后。而作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地,河源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走非常之路。
在过去的几年中,河源一直倡导“三反”发展模式,即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
为此,河源决定直接发展新兴产业。河源当地将其称为“四新产业”(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利用国际国内产业升级的机遇,选择战略制高点,力争在产业结构上与珠三角站在同一水平线,甚至优于珠三角。
河源以太阳能作为突破口,河源是中国最大的硅产地,石英砂储量和产量占全国的2/3,2009年1月,投资280亿元的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河源奠基动工。河源欲实现由“硅产地”向“光谷”的华丽转身,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
不过,对于河源来说,“三反”模式充满巨大变数。中国区域经济目前是一种诸侯经济,新兴产业的竞争,难免与传统产业一样,沦落到刺刀见红的地步,能否度过成长期,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中,是对于河源的严峻考验。
成则一飞冲天,败则再迟一步。在产业布局方面,河源站立山谷之口。
湛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7:43.1:36.2。工业立市的战略初见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7.90亿,其中轻工业108.33亿,重工业239.58亿,其比例为31.1:68.9。
湛江的核心产业是石化和钢铁等重工业,以及新兴制造业和农海资源深加工,然后拓展能源、纺织、家电、造纸、医药、电子、机械等未来支柱产业。
湛江的重化工业,几乎都是“外来的和尚”,湛江能够拥有相对发达的石化和钢铁工业,主要是拜国内外重工业转移所赐。近年来,中国的钢铁、石化、电力等重化工业,也呈现出向沿海城市转移的大趋势。
在石化领域,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科大石化(中石化与科威特合作成立)、俄罗斯塔氏集团液化氨等,产值均超过100亿。在钢铁行业,上海宝钢投入巨资建设湛江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其他还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圣戈班、大中纺织等世界500强企业。
本土企业的弱小,是湛江的一个重大缺陷,湛江本地知名企业如湛江港务集团、东兴炼油厂、恒兴饲料、国联水产、鸿智家电等,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比珠三角的著名企业小得多。
湛江虽然临海工业发达,已超过工业增加值的六成,但是,缺少本土工业的支持,湛江工业有空心化的危险,长久下去,难以形成均衡的产业结构,延缓其成为北部湾中心城市的进程。
湛江不同于河源和韶关之处,还在于其拥有优良港口,2009年全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11838万吨,是西南沿海港口群中的唯一亿吨大港,被交通部定位为西南沿海港口群主港口。不过,湛江港的崛起,有赖于中国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落差,而在目前双方产业趋同的情况下,湛江港并未起到期望中的作用。
经济活力的比拼
随着珠三角发展步伐的放缓,作为珠三角的边地,韶关、河源、湛江反逆势增长,三地最近五年增长率均超过10%。
增长最快的非河源莫属。自2004年至2009年,河源GDP从173.06亿增长到416.95亿,5年增长2.5倍,其中的2006年和2007年,更是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0%。
湛江的速度稍次之。自2004年至2009年,湛江GDP从608.16亿增长到1156.17亿,5年增长1.9倍。而其峰值时期的2007年,13.0%的增长率是12年来最高。
自2004年至2009年,韶关GDP从325.02亿增长到571.73亿,5年增长1.765倍。
全球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经济的活力。而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崛起,亦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强大。
河源最近几年之所以能够体现后发优势,其秘密就在民营经济的崛起。至2009年,河源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2.13亿,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3%,在河源经济增长最快的2006年,其GDP增长达27.3%,为广东第一,当年,河源的民营经济占比首次超过50%。也正是在这一年,河源GDP总量超越云浮、汕尾二市,甩掉了长期以来城市排名的末位。
祸兮福之所倚。
河源多年来担负保护珠三角水源的重负,在未来反成为优势,传统重工业往往与国营企业密切相关,而河源未来所要发展的四新产业,其主流企业多是民营企业。而本次河源所引进的企业,亦多民营巨头。可以预见,未来河源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主要为民营企业。
2009年,韶关民营经济增加值261.05亿,占全市GDP45.7%,不足50%。
福兮祸之所依。韶关经济的活力不足,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期以来韶钢、韶冶等大型国有企业比重过大,挤占了韶关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政策、融资等方面,缺少足够的支持,致使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占比偏低,亦导致韶关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而韶关未来,要增强经济活力,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内生性经济方面,适当进行国有企业改制,此前已经改制成功的韶关液压,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其改制模式值得韶关国有企业借鉴。
更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完成,韶关需优先引进富有竞争力、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既要引进全球及中国500强,更需广开门路,容许一般性的企业进驻,彻底改变韶关由特大型重工控制命脉的局面。
湛江则是重化工业居绝对优势地位。
至2009年为止,湛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64.7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4.26%。
湛江与韶关不同的是,湛江的重化工业,其主导力量都是外来大型国企。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等,在湛江的投资动辄数百亿。湛江的内生性经济极度匮乏,民营企业在工业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游离在主流行业之外。
湛江民营经济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在第三产业,2009年,湛江民营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2.04亿元,对全市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也许,这是湛江作为港口城市的一个副作用。
如果湛江能够成为与香港、新加坡鼎立的港口城市,则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彻底改变湛江的经济结构。目前,香港的服务业,已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并且几乎是私营企业的天下。
湛江不可能坐等大西南和北部湾的崛起。所以,湛江目前要增强经济活力,其一是发展本土支柱型工业,主要集中在现代制造业领域,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培育民营企业的成长环境。
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除临海区域承接石化和钢铁工业外,其他区域,主要承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大众产业。
湛江成为北部湾中心尚需要时日,但是,作为港口城市,雏形已成。湛江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近三年增长迅猛,从382.16亿增长到571.71亿,创下1995年以来的最高峰值,作为未来亚太中心港口城市,民营企业在第三产业的崛起,或许才是湛江未来希望所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