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看茶艺表演是件很赏心悦目的事,学习、喜爱茶艺的人也日趋增多,茶艺是很典雅内涵的艺术。那么茶艺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最早的茶艺表演又是个什么样子?中国茶艺为什么不叫茶道?
“茶艺”这个词,并没有长久的历史,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在中国台湾首先使用。随后传入大陆,并迅速地推广开来,使得两岸的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和发展。茶艺这个名称虽然出现得晚,但茶艺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了。
为什么会出现茶艺?
艺术源于生活。茶艺起源的原因不止一种,茶叶的生产劳动、以茶祭祀、斗茶游戏、饮茶活动等都可能是不同茶艺产生的源头。比如韩国的五行茶礼就是源于祭祀为重要形式的茶艺;中国宋代以斗茶和分茶为特征的茶艺属于一种饮茶游戏和点茶竞技的活动;以三千家为代表的日本茶道源自禅宗佛教思想融入武家茶会,是茶游戏、佛教、餐饮待客综合交织演变产生的茶艺。
总之,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是茶文化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伴随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审美功能逐渐被发现、发展、强化,在茶文化活动中功能认识与审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茶艺起源于何时?
茶艺起源与茶文化的起源并不是同步的,茶艺是茶叶功能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只有在人们对茶叶有了普遍性的认识,茶叶生产、制作、利用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被赋予审美功能后,茶艺才可能被创造发展,因此茶艺比茶文化的产生要晚很多。
具有审美特征的茶艺产生至今已有1700多年。中国茶文化具有多元起源的特点,茶艺的产生发展也因地域民族生活文化的差异可能存在多元起点,这些多元性起源的特点在时间上有先有后。从西晋经过南北朝和隋朝,到中唐陆羽《茶经》成书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茶艺萌芽期。这一时期人们对茶的利用完成了由药用和食用到饮用为主流的发展转变,与此同时,茶文化功能与审美相结合的特点缓慢发展。
中国茶艺为什么不叫茶道?
东方茶艺中,中、日、韩三国茶文化同宗异脉,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被世人当做三国独特茶艺的代表性词汇广泛使用。三国茶艺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脉络,日本茶道融入了中国宋代点茶的茶汤形式和禅宗哲学思想,经过几百年“家元制”的继承演变出众多日本草庵风格的茶道流派。韩国茶礼源自祭祀礼仪,后来高丽时期的五行茶礼大大突破了韩国茶礼的传统模式,以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成为韩国最高层次的茶礼。
然而日本、韩国的茶文化都是由中国传入,茶道一词也最早出现在中国,那么为什么要把起源于我国的茶叶饮用技艺称为“茶艺”而不称为“茶道”?
茶艺一词是由中国台湾茶人发明的,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也有人提出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中国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后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了。中国台湾茶人当初提出“茶艺”是作为“茶道”的同义词、代名词。到了1988年,中国台湾访问大陆的文化访问团在上海与壶艺大师公开谈论茶艺,将“茶艺”这个名词到大陆茶界,也是“茶艺”一词首次正式在大陆出现。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艺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缘于将“茶艺”理解为“茶之艺”,主张茶艺包括茶的种植、制造、品饮之艺,有的扩大成与茶文化同义,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狭义的理解缘于将“茶艺”理解为“饮茶之艺”,将茶艺限制在品饮及品饮前的准备——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范围内。
茶艺六要素你知道吗?
茶艺包括人、茶、水、器、艺、境六大要素。六要素的完美组合才可使茶艺达到尽善尽美的超凡境界。
人之美:人是茶艺最根本的要素,包括形体美、服饰美、仪态美等。
茶之美:在茶艺过程中,不仅是赏析茶的色、香、味、形之美,还可感悟到茶名之美。
水之美:评水是茶艺的一项基本功。精茶配美水,才能给人至高的享受。
陆羽在《茶经》中有提到泡茶所用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器之美:茶具的审美包括器形和组合两方面。
艺之美:包括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
境之美:中国茶艺要求品茶时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
茶艺,并不是简单的泡茶,它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艺术化,通过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来提升品茶的美感。茶艺作为一门泡茶的艺术,要求品茶技艺、礼节、环境等讲究协调相衬,要泡茶者了解不同茶品的特性和相关知识,可以运用不同的泡茶方法,体现出环境和谐的氛围,为大家带来了美学意境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