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这个漂洋过海而来的“舶来品”,相信它的初心是要“普惠大众,普惠百姓”。只是,当利益和金钱成为驱动力时,便悄无声息地变了味。
一时间,畸高利率、暴力催收、多头借贷等负面消息接踵而来。无怪乎,越来越多的人谈及色变,亦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但是,犹如一把利刃,如没有人为利用,又怎能伤及无辜?同样道理,和车贷、房贷一样同为借贷业务其一的现金贷,为何要背负如此骂名,成为千夫所指的“剥削者”?
畸高利率
畸高利率应是现金贷备受质疑的首要“祸害”。只是,佛法有度,一切皆有因果。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所谓的“年化利率”,都是将利息和费用合计为利息,然后再折算成年化利率,但是现金贷平台却不是,因为他们的管理费并没有计入利息。
悲催的是,没有计入利息的管理费,却不是小打小闹随便一扛便可解决的,因为很高。
据了解,一般现金贷平台的管理费用包括征信费用、获客费用,以及风险控制方面的费用等。
先说征信,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征信都是接入央行系统,“饭来张口、客来伸手”,无需计入太多成本。但是现金贷平台,特别是没有网络小贷牌照的平台,却没有这个权利,他们只能依托第三方数据和大数据分析,来完成这项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耗时耗力耗MONEY的活。
比如,近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趣店,不也因为依托于蚂蚁金服而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笑称其为“寄生虫”吗?
事实上,人在江湖飘,哪有那么多“馅饼”?在商业利益面前,交易从来都是有买才有卖,现金贷平台想要在市场上获得一家有知名度的第三方征信公司,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
据相关人士称,有些第三方征信公司的估值竟超过60亿美元。这60亿背后,到底有多少家现金贷平台为其“加了码”,可想而知。
再说获客。易趣微财经的记者之前走访了几家P2P公司,其中有家从事现金贷业务的平台CEO曾讲过,他们公司在获客成本上,深感力不从心。
“很多时候,他们借款人的借款额度所贡献的收益都覆盖不了他们的成本。因为一般来说他们的获客成本大概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而现金贷用户的单笔借款额只有500到1000元,基数非常小,这种情况下,按照监管要求的利率,我们有时都是赔钱赚吆喝。”
在风控上,也是一大考验。毕竟,对于一家从事现金贷的平台来说,想要获得优质用户,除了寻求第三方征信公司的帮助,还需靠自己去搭建风控模型,建立一套属于自身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无可厚非,这也是一件需要金钱的庞大工程。
除了这些大家可以想象到的费用外,还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呢?比如恶意骗贷人的抹黑、黑客的袭击等,对于本就四面楚歌的现金贷平台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在把以上这些费用不计入利息,并且要求现金贷平台严格恪守36%的利率红线,可以想象,这个满打满算也不过只有三年发展史的行业如何有序“奔跑”?不饿死在起跑线就很有造化了。
当然,无风不起浪,如果是可以理解的“高利率”,也不会被列为“畸高”类型。而这,应归结为行业乱象。
乱象丛生
在没有强监管的前提下,很多不自觉的平台不断打破游戏规则,泯灭了当初立志于“缓解个人及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初衷。畸高利率背后,带来了还款难、以贷养贷、利滚利、暴力催收等乱象。
在暴利“甜果”的诱惑下,那些所谓的小贷公司游走于灰色地带,从事着高息贷款业务。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客户大都是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学生和低收入者。
现金贷因是小额贷款,与生俱来便有一个特点“不挑人”。这也纵容了相关平台漫天撒鱼饵——愿者上钩,各种“闪电借款”、“极速到账”的广告语层出不穷。
于是那些本就还款能力较弱的借款人,在“利欲熏心”的宣传下怂恿着提前消费,最终把自己榨干,也就有了那些“以命相抵”的悲剧。
此外,虽然监管严格规定年利率不得超过36%,但是“侥幸”心理却时常作祟。有些现金贷平台通过设置各种隐性收费轻松规避利率上限。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网络现金贷产品,平均利率高达150%左右,最高者利率甚至达到近600%。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如果最终伤及人命,又怎可不反思?
强监管时代
无规矩不成方圆。
依靠现金贷发家的趣店赴美IPO了,很多人都不淡定了。再加上后来持续发酵的舆论事件,现金贷监管政策迫在眉睫。
有人认为,现金贷可能会被“一刀切”;有人表示,“现金贷将要出局”。特别是在11月21日网络小贷牌照被叫停后,这种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但是,笔者认为现金贷并不等同于高利贷。如果没有人为操作,一切按照正常规律走,现金贷应该就是那些没有征信信用的低收入人群的“救命稻草”。
“一只老鼠坏了一窝粥”。当不正常的玩家接二连三的出现,一次次打破正常秩序,违背良心,挑战监管,谁还能正眼客观对待这个行业?
就在互金市场风声鹤唳,现金贷平台胆战心惊之时,11月28日,重拳出场:现金贷不会“一刀切”,不过监管要求现金贷平台要自查综合利率畸形业务、投资用户中的羊毛党占比、贷款用户的多头负债情况,以及高息转债情况,并且要在12月8日前报送自查情况。其中,赫然在目的“综合利率畸形业务”,便是实际年化利率超过36%的业务。
接下来,就是静待各大平台的自查结果了。进进出出、坚持OR放弃,时刻都处于风口浪尖的P2P平台,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但是,谁又能预测,下一个政策又将在哪个不经意的瞬间发出呢?
不过,始终要相信,这个行业会逐渐趋于平静、稳健。最终留下来的,无论是从抗压能力,还是运营管理、风险把握上,都将是可圈可点的。
文/本刊记者 邵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