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体验,最是安于“趣”
- 来源:人力资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1-21 15:46
最近,一位许久未见的好朋友给我的触动很大。她在某机关办公室做行政工作,以前每次聚会,小啜几杯后便翻腾出诸多不如意:婚姻如一潭死水,工作内容枯燥乏味,与主管领导工作不合拍……
女人再婚不易,深陷体制内工作多年跳槽更难适应。我常常心疼地劝解她,抱怨、发泄只能增加更多的消极情绪,改变不了现状就改变自己,业余时间尝试着做些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儿,培养一个兴趣爱好,逐渐会淡忘周遭的不如意,给自己一块心安之地。但每次都被她无情地怼回去,“我也没啥兴趣爱好,没有令我沉迷的事儿,再说哪有精力和时间去干其他事儿啊。”再后来,我忙于工作便很少见面了。平时都是通过朋友圈了解彼此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翻看女友之前的朋友圈,各种无休止的抱怨、焦虑、愤慨、过激的语言历历在目,即使美文美图,配文仍振振有词,今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周而复始。
最近一段时间,女友的朋友圈画风变化很大,总会发表一些刚劲有力的精美的书法作品,自拍照也是笑靥如花,配文积极向上。与她聊天时,也一改当初抱怨的口吻。她告诉我,自己参加机关组织的职工书画学习班,培训结束后意犹未尽,报名市文化馆书法提升班。女友说,她从书法练习中体验到一种神奇力量,让她感受到生活之美好。每当铺开洁白的宣纸,闻着淡淡的墨香,那支饱含墨汁的毛笔会带她沉浸在一方净土,静神凝气,全神贯注,物我两忘,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某学者习练书法总结这四句话,与心流(flow)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心流、兴趣与幸福感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对那些兢兢业业的艺术家进行采访和观察,有一个震撼发现,这些美术家、象棋高手、攀岩者、作曲家、运动员在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中,全神贯注,时常遗忘时间的运转轨迹以及周遭环境的知觉。这些人参与的活动完全出自于其内在的兴趣,而不是外在的报酬。他们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创作感受,那就是仿佛被卷入一股激流,随波而行。这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理体验,米哈伊称之为“flow”,并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幸福体验。
心流体验,能增强幸福感,绝非戏言。我们在写作、读书、游戏、运动、音乐等活动中都会经历心流体验,人往往被一种愉悦的力量推动着,自身价值与技能得到充分体现,精神状态异常振奋,行动有条不紊,完全忽略外在的一切,专注当下的事情,确实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当初劝解女友发掘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去做,尝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也是基于心流概念的启发。
专注是产生心流的关键。最优心流体验表现为,一个人愿意为所做的事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有即时的回馈体验,忘记、屏蔽掉了日常烦恼琐事,进入忘我境界。米哈伊提出了五个获得心流的基本步骤:一是确立总目标,并尽可能包含多个实际可行的子目标;二是找出可以评估目标进度的方法;三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做的事情上;四是随机应变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技巧;五是在活动变得让人厌倦的时候,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
心流概念不难懂,王阳明说凡事需“事上练”,练,才有心流体验。我欣慰女友找到了自我心流体验的路径,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在增加日常心流体验方面所做的尝试还远远不够。
人在职场打拼,多数职业和岗位是带不来幸福感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有多少工作是自己愿意做的,有多少工作是自己不得不做的。一位企业人力资源副总曾坦言,工作十几年来,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必须去做,做了很多不得已的事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事情很有限,如果遇到嫉贤妒能的领导,你更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优势了,你认为创意很好,领导却不这么想,你的创造力被扼杀,感受不到职业幸福感。
事实上,工作满意度与一个人的幸福感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工作满意度高的职业和岗位也不一定带来普遍的幸福感,员工价值观不同,他们对同一职业和岗位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职业中,我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因为做新闻的时候,你需要的不是幸福,你面对的是一种责任和面对历史的某种东西。真正给我幸福感的是踢球、喝茶、看书、发呆、喝酒、听音乐。
一个人的幸福感往往取决于8小时之外的所作所为。胡适先生当年建议大学毕业生“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大家总得有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实在是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有兴趣了,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维持生计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胡适先生对大学生的教诲可以适用所有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学会去发掘,并发展成为非职业兴趣爱好,当你完全沉浸在其中时,所带来的积极情绪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状态。
万达掌门人王健林,除了其财富令世人瞩目外,还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麦霸”。他在万达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展歌喉,《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霸王别姬》《西海情歌》《最爱是你》等歌曲赢得网友围观,“您这歌喉不上‘好声音’,不去‘我是歌手’都白瞎了啊!”网友的话并非是在插科打诨,如果不做企业,或许他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王健林以其兴趣爱好高调出镜,唱歌如此走心用情,其音乐所带来的幸福感不言而喻。
心流体验的意义与境界
有些人出于兴趣爱好而去做某些事并非为了某种有形的报酬,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就是内在动力,也就是说,你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在未来某个时刻得到一个外在的、物质上的奖励,而是在此刻当下就得到某种无形的、精神上的回报,比如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活力、成长等等。最佳心流体验所产生的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潜力开发。兴趣爱好跟能力并不是同一件事,有兴趣可能引导我们花时间去努力发展某一项能力,因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内在动机去学习,有着超强的意志力,即使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也会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你需要付出努力和创新。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就。从长远看来,拥有成熟个人兴趣爱好,能够促使个体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我熟悉的一位金融专家,跟他可以不谈金融,但是不得不说书法。连他自己也经常说,“我擅长诗歌、书法,略通金融。”他的书画作品被数十家博物馆收藏。他最早练习书法是从抄“大字报”开始的,后来书法就成了他休息的一种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再后来就变成了一种业余爱好,从被动变成主动,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变成了一种心理需求。
第二,有利于建立社会关系。幸福依存于社会关系中。心理学有个吸引力法则,意思是当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人总是倾向于跟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很多兴趣爱好都有群团组织,让我们有机会与其他人接触,拓展生活圈子。研究结果发现,社交活动多的人生活更幸福,身体更健康。例如,社会孤立的女性比社交活跃女性死亡风险高出约75%。社会孤立的男性比活跃男性死亡风险高出约62%。社交活动多的人记忆力更好,平时与朋友联系密切的人,年老后出现记忆力减退的几率更低。同时,社团组织还能带给我们一种积极的身份或者标签,如书法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等。即使兴趣爱好不是自己擅长的或者不太喜欢的,也会从其他角度找到乐趣或益处。对于青少年来说,在课外培养兴趣爱好,如钢琴、舞蹈、体育方面等,他们的良好表现远远超过没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而且会避免在青少年期易犯的一些错误,比如辍学、吸毒、打架斗殴等。
第三,有利于减少心理压力。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我们遭遇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各种因压力导致的疾病或与其相关联的疾病也越来越呈现出高发状态。胡适先生说,培养发展业余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生活就不枯寂,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即使你做了六个钟头抹桌子的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头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胡适先生这副心灵良方距今时日已久,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在“饭碗”之外给自己的心灵寻一方心流净土。孔子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人总该有点应对闲暇时间的玩艺儿,懂得“练”兴趣爱好的人自然有更多的心流体验,人生想不幸福都难。
文/康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