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诗心散不收——读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 来源:娱乐·品味周刊
  • 关键字: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 发布时间:2018-03-07 14:25

  近日,央视推出的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掀起收视热潮。但节目嘉宾康震等人对于古典诗词的鸡汤式解说,却引发不小的争议。

  《书山有路》栏目第一期,我们请来的“镇场”书是苦水先生顾随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期扬正声,以息蝉噪。

  这本由叶嘉莹的课堂笔记整理成的“著作”,仿佛野马脱缰一般,一任神行,绝不肯稍一回头,对那抱出一团假斑斓的中国现代学术“千里暮云”报以青目。

  在序言里,叶嘉莹就直接将恩师顾随的“野马”作风全盘托出:“有时在一个小时的教学中,往往竟然连一句诗也不讲。”这等天马行空的作派,我们在不少前代大师大师的身上都能够看到。张尔田给北大学生讲李义山诗时,只是摇头晃脑地将其诗吟上一遍,然后感叹道:“好诗,好诗!”舍此之外别无他语。

  在今天的人看来,进了这位张先生的课堂,可就像走进古希腊迷宫一样,永远走不出来了。哈哈哈哈哈,时迁世易,想上通前修之灵,对傻笨傻笨的当代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当然,苦水先生讲课,倒不至像张氏那般“行为艺术”。他老人家口若悬河,为不识其大的人所诟病的,不是“无多语”,而是“闲话”太多。一会儿谈儒家思想,一会儿谈禅宗精神,一会儿谈京剧,而凭着直感为诸位诗家大神绘出小像,更是他的看家本领。

  顾随推崇有生命力的思想,他认为陶渊明能得孔子之真精神,然而往后的儒生“没劲儿了”。既然要求“有劲”,他的诗词《封神榜》里自然将魏武、彭泽、老杜、稼轩奉为真师,王右丞、苏东坡诸公则因太“无所谓”,故而不能巍然挺立,修成大宗。

  顾随说诗,不只是谈字句之精粗,更时时流露出对时代的关切。十四年抗战,是关系着国族存亡、“斯文”兴丧的大事件,作为书生的顾随,虽不能上沙场,也在课堂上借古人“酒杯”,屡次表达对民族未来的希冀。在他看来,安史之乱中辗转流离的杜甫,仍然写了“那么多的诗、那么多的好诗”,其内在原因,正是因为他表现的不是“韵”,“而是力”。

  当然,顾随推重“生”与“力”,绝不是要以扼杀人的灵性来成就“重大拙深”。他折服于老杜的“天生神力”,但也常调侃老杜“太笨”,说他常常用力过猛,以至于有时缺少弹性。

  杜甫的五古长篇《北征》,沉郁悲壮,是绝对的史诗巨制,顾随则对其中一些技术细节提出异议。比如里面的“垢腻脚不袜”,完全没经过“诗化”处理,顾随因此直接“呛声”诗圣:“不是不能写,是不能这样写……人吃菜酸甜苦辣都能吃,可是那要是菜才行,要做得是味。”

  为救杜甫使力过猛带来的“粗横”之弊,顾随提出了“欣赏的态度,有闲的精神”,强调“涵养诗情”的重要性。人不能永远活在天宝乱离的痛苦记忆中,有诗情的生机和情趣,才不会破坏诗心。他举出杜牧之的名句“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点评道:“山雨既不催花,花也不恨山雨,二者是调和的。小杜的情绪当然亦非常舒服、自然、调和。”

  文/青未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