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从“全民共识”到“全民行动”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4-12 16:42
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把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3月22日是第26届世界水日,也是第31个中国水周首日。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宣传主题是“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中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宣传主题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生态草沟、雨水调节池、透水地面铺装……日前,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的“海绵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赏花、放风筝。
“以前灰尘经常漫天飞舞,企业污水直接排入江中,江水浑浊。如今青山真的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绿水青山。”武汉市民雷洁家住青山江滩附近,见证了家乡环境的巨大变化。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水泥森林”迅速崛起,不可渗透的坚硬路面经常阻碍水流走向,打破自然水循环,造成水涝和地表水污染,在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大量水资源也难以有效利用。
为扭转这一局面,中国自2015年起开启“海绵城市”试点。相关意见指出,“海绵城市”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武汉是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老工业城区青山是武汉重点推进该项目的示范区。”青山区发改委主任薛波说,“通过综合整治,9公里土堤已成为生态滨江公园,有效保护了长江水源地。武汉因此成为中国唯一获得C40城市奖的城市。”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亩均水资源量也仅为世界的二分之一,近三分之二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
解决中国水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水利工作方针,强调从观念、意识和措施等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为节水治水管水提供了科学指南。
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把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分析指出,这一改革举措将进一步理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优化治水格局,合理统筹水资源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沈大军表示,以前,环保部负责地表水环境、国土资源部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水利部设置管理排污口等,现在统一到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有助于提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
近年来,中国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各行业节水力度不断加大,水权交易试点和水价改革稳步推进,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
截至目前,31个省市区已将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中国已实现全国75%总许可水量的在线监控,实现中央、流域、省三级平台互联互通;中国水权交易所正式挂牌,至2017年底已促成交易42单,累计交易水量14.68亿立方米。
农业是用水大户,占用水总量60%以上。全国在农业节水方面下足了功夫。
2016年至2017年,中央投资232亿元对248处大型灌区、262处重点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对70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同时大力发展以喷、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进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一批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至2017年底,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多亩。
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条件严酷,干旱长时间成为笼罩在西北多个省份的耕作难题。
在农业部、财政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支持下,山西、宁夏、内蒙古等地均大面积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开辟了旱作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地膜覆盖下,玉米得以保墒蓄墒,雨水得到富集叠加,保水保肥作用效果显著。
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表示,根据当地情况探索发展路子,正是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也只有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优化水质、保障水源的目的。
谈及生态改善对于水源的意义,广西西北部大石山区的人们深有感触。近年来,当地在修建水柜、找水打井等工程型措施基础上,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大幅改观,许多山头再现汩汩涌出的泉水,上百万缺水人口正逐步告别“水贫困”。
“人对大自然索取得越少,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水源就越多。大石山区发展实践证明,只有走生态之路才是出路,只有有了‘活水’滋润,贫困群众才能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广西河池市副市长陈继勇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晶 齐菲 罗鑫 冯国栋 程楠 王军伟 吴小康/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