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目标,通向“8%俱乐部”

  只有8%的受访者能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实现自己的目标

  2018年才走完四分之一,但不少人发现自己的新年愿望落空了。有调查显示,多达一半的人实际上在新年刚过两个月后,就放弃了当时立下的目标。

  撇开“常立志”的人不谈,另外的那部分人是如何做到“立长志”的呢?

  找到恰当的目标和实现方式

  体重减五斤、来场完美的旅行、读完六本书或者掌握一种实用的小技能……每当新年来临的时候,不少人都会为自己制定出一系列的小目标,让新的一年过得充实一些。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40%的人会制定各种各样的目标,虽然比“赚一个亿”的小目标简单,但同样不容易实现。因为数据显示,为实现这些目标真正坚持努力一年的人,不到一半。

  研究称,只有8%的受访者能在任何一段时间内坚持实现自己的目标。

  要跻身于这8%,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困难,关键是找到恰当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方式。

  如果一个人一直对足球不感兴趣,那么把“成为梅西或者罗纳尔多那样的球星”当作目标,显然不现实;如果平时对新技术和投资没什么概念,那么想借助比特币炒作一夜暴富的话,更可能的结果是血本无归。相反,如果有人定下的目标是去澳大利亚喂考拉,那以此为目标立即开始每月存钱,可能更容易成功。

  好的计划是跻身“8%”的关键,靠谱的计划是成功实现目标的保障。无论一个人的计划是想要避免消极行为,还是想要培养积极行为,首先要找出触发这种行为的因素。比如,如果想少喝酒,那就不要与朋友约在酒吧见面,可以改去咖啡厅。

  如果将戒酒设为目标,还非要去酒吧和人聚会,那么我们最终会发现自己的意志力会比想象中差远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西亚尼认为,对很多人而言,制定新年计划常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适得其反。他说,在经过了几次失败的尝试后,我们会感到深深的挫败,很难再尝试其他方式。

  之前的目标没有实现,也不用沮丧。有些人固然会由于空洞的新年目标半途而废感到气馁,甚至不敢为当年剩余的时间制定新目标,但扫除这种负能量,才能让一年中剩下的时间过得更好。人们最好从失败的经历中尽快抽身而退,原谅自己,等到需要制定新目标时,才能更脚踏实地。不能沿用原有的目标,而应该通过其他方法来加强信心,哪怕借助最小的成功来获得一些满足感。

  新年虽然是人们定目标的日子,但之后的时间也可以重新调整,订立更符合自己的目标。有专家认为,在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日期启动目标,更有可能调动积极性。

  毕竟,条条大路都会通向“8%俱乐部”。

  更容易实现的目标

  制订详细、具体的目标十分重要。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行为心理学家安妮·斯威本博士认为,最好的目标是写在一大串长期计划中的,而不是那些模糊但野心勃勃的。比如,一个人在新年计划中写下“我会每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去健身房做无氧运动”,就比“我要多去锻炼一下”更容易成功实现,同样“每天在地铁上读五页书”要比“要多看书”更明确。

  目标还要有可行性。比如,一个体重只有100斤的人和一个有200斤的人,一起在健身房里定下减肥五斤的目标,一般来说,前者实现的难度要大。因为虽然目标看上去相同,但将体重减去5%和减去2.5%所投入的精力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对于100斤的人来说,他的目标设置需要调整。

  对于100斤的人来说,先制定一个减少2斤体重的阶段性计划可能更好,也就是说,找到一个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难度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如果他已经能先减掉两斤的重量,那就可以把目标定为五斤。这样更容易取得成功,人们也可以由此获得激励,从而能更好地追求难度更大的目标。

  此外,团队目标也比个人目标更容易实现,比如如果两个人组团减肥,制定的目标是两人都减至少五斤才算实现目标,那么在相互督促和激励下,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要比一个人独自埋头苦练要大一些。

  英国华威大学约翰·迈克博士的研究领域是制定和保持承诺所涉及的社会因素。他说,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目标对别人比较重要,我们的失败“可能会影响他人的幸福”,人们就会更倾向于努力实现这些目标。这种目标可能是跟朋友一起上课。如果需要先付钱,效果可能会更强。一旦人们觉得有人对某件事投入了时间和金钱,会更有可能将这些目标落实。

  迈克博士正在“验证”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他人和自己中间,人们更倾向于防止他人蒙受损失。现时已经有初步证据表明,即使面对一项无聊或困难的任务,只要有其他人为之付出努力,人们就会更有动力继续执行这个任务。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尤其是在团队中,自尊心可以驱使人们去完成一些原本困难的目标。

  把目标公之于众也有助于保持目标。因为人们会担心,如果没能完成目标,会被别人看轻。英国牛津大学尼尔·利维教授认为,“我们都不想被别人认为不可靠,所以公开自己的计划,可以让我们更积极。”

  实现途径可以灵活些

  实现目标的方法太过生涩也会影响最终效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得灵活一些,不必固守“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时间表,而是适当给自己一些弹性空间和激励措施。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助理教授玛丽莎·谢里夫认为,过于严格的计划反而会减小人们达成目标的概率。

  长期处于目标压力下的人都清楚,特意安排一些更灵活的,例如“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样的形式有助于人们对达成目标保持积极性。

  参与健身或储蓄项目的人可能已经很熟悉这种通过“泄气阀”给自己减压的方法。比如,很多人都在智能手机或者运动手环里给自己设定了每天走一万步的目标,研究发现,那些灵活执行的人更容易达成目标。

  在一项针对人们运动量的研究中,共有273人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统计自己一个月的步数。第一组被要求达到严格的目标,例如1万步,每周七天都要达标。第二组只要求达标五天或更多。第三组针对七天时间设定总步数目标,但可以有两天“偷懒日”。第四组的偷懒日则被分配到一个月内使用。结果发现,有偷懒日的人每周达标的天数比没有偷懒日的人更多,他们的平均步数也更多。

  研究者表示,这种制度框架下的“偷懒”思维有助于人们始终着眼于长期愿景。着眼于当下的各种选择更加现实,而其中一个选择就是适时让自己“偷懒”一下,这种以退为进的灵活选择有利于目标实现。

  不过,灵活性也有限度,太随意的计划会演变成没有计划。谢里夫说,如果人们有太多的偷懒日,例如目标是每周七天健身,但却有四天偷懒日,这就可能会滥用偷懒日,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放松偷懒,其效果会对整体目标产生影响。或者,如果人们使用的偷懒日数量超过既定计划,同样会感觉失去动力,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执行效果。

  在尼尔·利维教授看来,“一年一次的生日可以是合理的例外情况。但如果例外情况是更频繁发生的事情,那所有事情都可能会变成例外。”

  文/张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