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 情况恐不容乐观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米,汽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5-29 13:55
小米汽车来了?
近日,据媒体《印度时报》报道,小米向印度公司注册局提交的文件显示,其在当地的业务范围可能包括出售“各类交通运输车辆以及其他运输设备,不管是基于电力还是其他动力或者机械力”。这一文件,被国内媒体解读认为是小米在汽车事业上的更进一步。
事实上,小米造车并不是媒体毫无根据的跟风报道。早在2017年年初,小米便成立了“汽车事业部”,并且开发了《车生活》APP,这个APP将覆盖车主所需要的各种功能,例如保险、救援和小技巧等。
另外,在2017年7月,媒体曝光了小米和北汽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欲联手打造智能汽车。
实际上,早在2014年,当网络上传出小米造车的消息时,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就立即出面否认,表明小米将“继续专注在智能手机等核心业务”的决心。然而与2014年截然不同的是,在小米与北汽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的事儿上,雷军却选择了沉默。仔细想想,这是不是默认了呢?同时,在2017年下半年,雷军多次拜访特斯拉在美国的工厂,这背后的动机想必也不难猜测。
如果说以上都只是媒体的猜测报道,那么“实锤”则是在国家专利局的网站上,也出现了小米公司在智能汽车开发上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2月8日,小米在微博上否认了造车这一事儿。不过,按照互联网企业的“否认套路”,我们或许能够确定,小米这下是真的要造车了。
纷纷造车,小米也不能“免俗”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和高速普及,科技巨头进军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腾讯投资特斯拉和蔚来,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联盟,格力收购珠海银隆,百度、谷歌以及苹果争相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尽管形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却都打着相同的算盘—在火爆并且开放的汽车市场分一杯羹。
看来看去,进军汽车市场的互联网企业似乎都发展的不错,只有一门心思扑在建厂造车的乐视陷入了麻烦。可即使如此,贾跃亭依然不松口,坚持要将乐视的汽车项目做下去。那么,到底汽车行业有着怎样的魔力,能让众多大佬痴迷呢?
其实真正让互联网大佬们痴迷的,是汽车行业正在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其中谁能抢占到先机,那么未来的市场之大,就不是一个“可期”能形容得了的。
在业界看来,目前汽车行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而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一个是智能化,一个是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正是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所在,汽车行业发展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加入,而互联网公司又恰好看中了汽车行业的商业前景—造车,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
前文说到,如今互联网巨头进入汽车领域已颇为常见,而在中国以BAT为首的巨头早就看准了汽车市场,近年来不断加码对该领域的布局。
百度在2013年就发起了无人驾驶项目,2017年还与金龙、奇瑞以及江淮达成合作,要在未来推出量产的无人驾驶小巴车。阿里巴巴于2015年开始与上汽集团合作,2016年7月二者联手打造的“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SUV”荣威RX5车型上市。腾讯则已两次领投造车企业蔚来汽车的融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迟来”的小米有无机会呢?众所周知,小米产品的特点就是配置高、质量尚可、价位低,这也是小米手机能够在“手机大爆炸”时代从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一战成名的原因。而在小米转身造汽车的时候,不知道雷军还会不会继续强调性价比呢?
其实答案显而易见,相比于手机,显然汽车行业投入更大,如果依旧坚持与手机行业相同的低价高配战略,恐怕短期内难以回本。那么如果不能走性价比路线,技术研发上又落后对手一截,这时候的小米汽车,又将如何呢?答案恐不容乐观。
当然,也不是说小米造车这事儿,我们就可以完全将其一棍子打死了。可以肯定的是,汽车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和环保两个关键词,其中智能的汽车交互系统就是小米的强项。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米现在在“造车”一事儿上所做的布局,无非是未雨绸缪,重在“卡位”罢了。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智能汽车的普及恐怕短时间内还不能实现—小米提前做好准备,“笨鸟先飞”总不是一件坏事儿。
文/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