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和《微信》的公共交通支付大战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 关键字:支付宝,微信,公共交通,支付
  • 发布时间:2018-05-29 14:17

  对于第三方支付而言,交通场景的想象空间巨大。2017年12月6日,继签约上海地铁后,阿里巴巴再次签约广州公交。此前,马化腾在合肥和广州亲自示范通过微信支付来乘坐公交和地铁。支付宝和《微信》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支付战斗已正式打响。

  争相布局公共交通

  在中国互联网江湖,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和腾讯之间的龙争虎斗是近几年始终不变的主题,尤其是在出行领域。经过数年时间的发展,如今“互联网+出行”带来的便利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创新型出行方式层出不穷,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伴随着这些新兴事物的诞生,阿里和腾讯的投资布局也如影随形。

  网约车的兴起,带动了阿里和腾讯的打车大战,“滴滴”接入《微信》,“快的”接入《支付宝》,双方开始砸钱补贴拉用户拉司机,最终以“滴滴”和“快的”合并收场。2017年的共享单车重现了这一竞争场景,随着阿里、腾讯以及各路资本涌入,共享单车疯狂地火了一把,如今也演变成ofo和摩拜单车两家独大的形势,不时传出双方即将合并的消息。紧接着,阿里、腾讯又将公共交通看作必争之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自2017年7月30日腾讯乘车码率先落地广州以来,腾讯便一直稳扎稳打地推进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布局。近几个月,一向低调的马化腾频频出席腾讯乘车码在各个城市的启用仪式,腾讯对公共交通这一高频、高粘性支付场景的重视可见一斑。在2017年12月6日的财富全球论坛和12月3日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都提及了腾讯乘车码。在他看来,腾讯乘车码实现了传统交通领域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是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的典型案例。

  马化腾亲自站台的腾讯乘车码,是一种可以用来乘坐交通工具的二维码,是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服务模块。腾讯乘车码可以脱网验证,机器响应速度在0.2秒内,扫码乘车后,车费还支持实时和异步扣款,实现“先乘车,后付费”。目前,腾讯乘车码已经在广州、青岛、重庆和厦门等城市上线,并仍在积极开拓其他城市。

  尽管近期马化腾使用乘车码的新闻频频曝光并获得了不少关注,但其实腾讯已经走在了阿里的后面。早在2013年,支付宝就推出了“未来酒店”“未来医院”和“未来公交”等概念,希望用《支付宝》的便捷支付改变整个支付流程。即便在《微信》的大本营广州,也是《支付宝》率先出招。2017年4月,广州羊城通就已和支付宝达成“互联网+”全面合作协议,广州人可以把羊城通装进《支付宝》,形成一张电子卡,无需再携带实体卡。而就在今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刚结束时,没有参加任何饭局的马云转身就去体验了一番上海地铁,试验了一番阿里AI技术在上海地铁的实施状况:从语音购票、刷脸进站到智能客流监测。

  目前,支付宝已经和全国十多个城市的公交集团达成合作,杭州、武汉两个城市的公交车已经全线覆盖,其中包括杭州8 000辆、武汉6 500辆公交车,在线领取公交电子卡后,只需在《支付宝》首页点击“付钱→乘车码”,即可扫码上车。此外,支付宝也在布局北京地区的移动支付出行场景,预计2018年一季度北京全网所有地铁线路和车站都能实现。

  公共交通大战背后的支付之争

  事实上,无论是对公共交通场景的争夺,还是之前争夺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其背后都是阿里和腾讯的支付之争,也就是《支付宝》和《微信》对支付入口的争夺。

  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支付宝》和《微信》的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总和达到了92.82%,占据了市场绝对主导地位。《微信》作为后起之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市场份额正在逐步赶上。根据腾讯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腾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当季线下支付月交易次数同比大增280%。显而易见,支付宝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当外卖、打车、单车和便利店等诸多高频支付场景相继被阿里与腾讯瓜分完毕,可供填补的空隙已经不多。而城市公共交通作为衣食住行四大产业中对新技术最为谨慎的一个,因为涉及人数众多、承压巨大,而且改造成本高、牵涉部门多,成为了移动支付尚未渗透的最后一个高频次、高粘度消费交易场景。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马云和马化腾都不遗余力地为自家产品站台。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公共交通出行年客流量超过1 500亿人次。腾讯内部报告也显示,2016年公共交通领域每天有超过4亿笔交易,这接近微信支付每天6亿笔的交易规模。目前,微信支付用户已超8亿,而公共交通的移动支付渗透率低,且仍在大量使用现金或交通卡进行交易。交通是刚需,移动支付支持的智能票务正是出行的源点。

  相比于共享单车与“滴滴”的支付场景,支付宝和微信为全国公共交通量身定制的乘车码显然是一个更为庞大的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空间更大。毕竟,共享单车与“滴滴”的订单量,比起全国的公交出行,显然在体量上无法相提并论。而且,相比于单车、“滴滴”已经相当普及、成熟的市场化格局,乘车码所承接的公交出行支付场景还是一个尚待深度开发的大市场,无论是阿里在杭州、武汉和深圳等几个城市开通的《支付宝》扫码乘坐公交服务,还是腾讯在广州、青岛、驻马店、佛山、合肥和深圳等城市开展的小程序扫码公交出行服务,市场开拓范围显然都很小,更大的市场还有待继续挖掘。

  目前来看,《支付宝》和《微信》各有优势。从表面上看,《微信》以其巨大的装机量与打开率,以及基于社交属性所形成的社群经济,使得支付更为友好、便利,让微信乘车码更加顺利地抢夺市场。当然,《支付宝》也不会轻易让步,虽然它更多地作为一种支付工具,而非社交工具,因而比起微信乘车码在某种程度上看似略逊一筹,但凭借最先进入这个移动支付场景所积累的运营经验以及推广能力,必然会拼命争夺这个市场,从而以更大的优惠举措抢夺用户。

  支付宝乘车码和微信乘车码的使用方便度大同小异,都是首次领取相应交通卡存入卡包,下次乘车时在卡包找到交通卡生成乘车码,就可以完成扫码支付。既然在产品层面难分高下,阿里和腾讯就只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争取谈下比对方更多的城市。毕竟在一个城市里,公交公司往往只需要一家公司的扫码系统。

  两大巨头之外的重要势力

  除了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还有一股重要势力也在积极布局公共交通出行支付领域,那就是银联。2017年4月以来,银联在国内不少城市与当地的公交或地铁公司达成合作,呈现加速扩张之势。在公交方面,银联支付先后在济南、杭州、青岛、宁波、常熟和武汉等落地。在地铁方面,银联已和无锡地铁、广州地铁和福州地铁达成合作。另外,在高铁、机场等场所,银联支付也在迅速扩张。

  与《支付宝》和《微信》相比,银联的支付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银联手机闪付、银联二维码支付和银联IC卡闪付等。在济南等地的公交车上,乘客可以使用带有闪付标识的银联IC卡,直接刷卡支付。在无锡地铁、福州地铁,使用的是银联行业规范的二维码,乘客乘坐地铁时打开APP,扫二维码即可过闸,费用从银联卡或充值账户中自动扣除。2017年9月底,银联手机闪付在广州地铁上线,乘客不用解锁手机,甚至不用打开APP,直接刷手机就能进场。据了解,广州地铁银联闪付日交易笔数已突破20万笔。

  除银联外,通信运营商也是公共交通移动支付领域的潜在力量。事实上,通信运营商在NFC近场支付领域布局很早,尤其是交通出行方面,被视作不错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早在3G时代,一些地方通信运营商就推出了NFC手机交通卡业务。虽然起步很早,但是现在通信运营商的NFC近场支付业务发展得并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整个产业链太长,涉及的环节很多,包括通信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银联和公共交通部门等,谁都想成为主导,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掌控力—虽然通信运营商在SIM卡这一环节有较强的掌控力,但在其他环节却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总而言之,产业链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各方缺乏协同配合,导致NFC近场支付近年来发展缓慢。如今随着《微信》和《支付宝》的介入,通信运营商NFC支付业务要想在出行领域有所斩获,难度将远大于从前,但也并非毫无希望。

  写在最后

  在C端市场,支付、理财和融资三大业务线中,支付属于高频行为,某种程度上成为整个互联网金融生态的流量入口,也就具有了全局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阿里和腾讯对支付场景的争夺将愈演愈烈。对于行业和用户来说,支付宝和微信的竞争并不是坏事,他们会在竞争中一步步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让城市出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文/黄成 图/Ame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