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打车“熄火” 补贴大战为何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美团打车和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的这场超级独角兽的正面对决已僵持数月,让看客们略感失望的是,场面并不如当年“滴快大战”的血雨腥风,双方都在重新审视自己和对手—显然,这个铺满“尸骸”的战场令所有人都有些畏惧了。

  这场战争为什么停火了?

  美团打车初期选定了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温州和厦门等几个城市,基本上都已拿到牌照,只剩下福州和厦门的东南一隅,似乎形势大好。然而美团打车非但没有快速扩张,把上海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城市,反而迅速踩下刹车,放出临检等新功能,加强管控。据说为此不惜清退了3万台不合格车源,不免引发诸多猜测。

  究其原因,是因为市场已经饱和吗?当然不是,程维去年曾经表示,中国每天产生11亿次出行需求,滴滴渗透率只做到2%,言外之意,市场还有足够增量空间,阿里巴巴用了20年把中国电商的渗透率做到了13%,理论上说,6岁的滴滴和刚出生的美团打车都有时间。那么是因为不想再掏补贴了吗?也不尽然。程维和王兴都是熟读兵书战策的CEO,言词上豪情万丈,行动却小心谨慎,只会进行精心计算过的冒险。滴滴现在的补贴策略是脉冲式的,内部称之为“动态调节奖励机制”,就是基于时段精算,把1天切分成几个时段发放“冲单”奖励,指定时间按量完成一定订单就给予奖励。这个策略着眼于保持服务时长的情况下,刺激司机在高峰时段提升接单强度,这个办法的技术含量很高。

  相比之下美团打车掌握的基础客群太小,现阶段不可能做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运营,只能依赖当年“滴快大战”的老办法,也就是全流量或是全群体的简单补贴。这种阶段性的竞争策略如果长期坚持就是慢性自杀,美团狂奔之后停下来磨练内功是必然的。

  美团和滴滴都重视打车,但策略有本质的分歧

  打车是个规模生意,滴滴希望更有效率的承接需求。乘客更快上车,司机更快接单,不仅司乘双方体验好,平台收益也更多。所以滴滴的算法热衷于分析诸如某栋写字楼里15分钟后会走出多少人这种数据。

  滴滴CTO张博特别强调挖掘顺风车和拼车业务的潜力,把需求精算到座位,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订单,也能创造更干净的GMV(合并了需求,减少了污染),已经居于市场优势地位的滴滴需要这种比金钱更有说服力的愿景。而在另一面,滴滴在更多的强调服务的附加价值。此前滴滴收紧了补贴,他们希望能靠服务而不是补贴留住用户。滴滴去年在47个城市启动的“五星司机认证”计划,旨在推动产品的高端化,背后是推动用户的精细化运营,这显然不是美团打车设想的竞争场景。所有人都知道曾经猛掏补贴只是障眼法,王兴真正指望的是加强打车业务与其他LBS服务的关联,美团打车找到的一个协同场景是与大众点评黑珍珠品鉴活动的捆绑,后者是企图复制米其林餐厅的评判模式,与滴滴争夺优质用户。

  为了让司机放心,美团打车在很多方面复制了滴滴,比如垫付功能(乘客未付车费,系统将在7天内完成自动垫付)。美团打车坚信“所有人打车都不是为了打车”这个论断,认为自己掌握了商家这个后端场景,就能把打车业务工具化和管道化。在切下部分市场之后,如何实现打车业务的工具化,把打车装进自己设想的产品体系,美团打车显然还没有找到好的通路。

  在出行主战场上,美团打车“暴走”之后突然降速,说明在初期扩张之后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维系用户的深度运营,就像一个跳水运动员,优雅入水之后就再也不见踪影,而不是像一个花游选手,水上和水下的都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在打车业务上,滴滴强调的是纵向自持力,美团看重横向业务协同。

  滴滴与美团,两个维度之间的竞争

  第一就是运力。为了应对新政的严格监管,滴滴生态拥有自有车辆,并通过租赁公司间接控制,尝试用ABS融资和汽车金融等各类金融方式间接掌控更多有效运力,甚至从汽车厂商集采定制化车辆以降低运营成本。随着滴滴对运力端掌控力增强,可以避免竞争对手通过拉拢租赁公司挖角运力。

  相比之下,美团打车以补贴造势,用低抽佣提高运力,虽然符合市场预期,但不能说是健康的商业模式—补贴冲量的平台不太可能做基于体验的用户运营,因为消费氛围是逐利型的,心理上就排斥以附加值为核心的产品运营。

  第二是导流逻辑。据相关调查显示,出行重度用户分为了两类,一类是通勤刚需,另一类是在休闲娱乐途中打车。滴滴曾经也就餐饮和娱乐商户进行过整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关联度没有想象中高。针对餐饮和出行行业,滴滴和美团从不同的出发点,走到共同的接轨点。从目前出行领域的竞争态势来看,美团尚未完成这个产品验证,滴滴对刚需用户的消费惯性仍在起主导作用。

  总之,美团打车停了下来,或许是正在调整战略,未来双方的战争还将继续。但看客们所喜欢的补贴之战,也许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文/小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