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宁德时代

  从零起步到市值超2500亿元,宁德时代只用了9年时间。

  在高技术门槛的新能源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一路赶超日韩松下、LG化学等老牌企业,已稳坐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宝座,外界评价其是“黑马”。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并不认可这种说法,公开说:“我们不是黑马,是厚积薄发。”

  20年前,曾毓群参与创办锂离子电池企业ATL,为宁德时代的诞生埋下伏笔,其后两次关键抉择,在福建的宁德,曾毓群缔造了他的电池时代。

  两次选择

  1968年出生的曾毓群,早年学习的是船舶工程专业,后来南下广东,就职于东莞一家电子工厂,1999年,他辞去企业高管职位,同上司等人一起联合创办新能源科技(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

  彼时,索尼、松下等厂商,在硬壳、圆柱形电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后来者ATL选择差异化路线,下注移动电子通信设备将成为市场主流,果断主攻聚合物锂电池,由于其尺寸灵活多变,更能适应移动设备的电池需求。

  曾毓群和同事来到美国,购买贝尔实验室的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获得该授权的企业有数十家,所有购买者面临同一个困境:贝尔实验室配方制造的电池,在反复充放电后,电池会鼓气变形。

  ATL的厉害之处在于,经过数次实验,团队去除了配方中低沸点的化学物质,造出了不鼓气的电池。在贝尔授权的企业中,ATL是唯一成功将该项技术产业化的公司,由此业界一举成名。

  2000年后,MP3、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迅速普及,曾毓群第一次踏上时代风口,到2002年,ATL内置锂电池首次应用便携式DVD,成为一流代工厂,其后,应用于MP3、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品类,ATL也陆续进入到三星、苹果、华为、OPPO等知名厂商的供应链。

  曾毓群个人也非常努力,他在2002年至2006年期间,在职就读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然而,他并未过多分享到创业的红利。

  创办初期为融资,团队出让了大量股权,投资者美国凯雷、英国3i集团等后来退出,ATL在2005年为日企TDK株式会社收购,中国团队成为经营者,曾毓群一度出任TDK高级副总裁等职。

  2008年,曾毓群做了又一个决定,力主ATL成立动力电池团队,主攻环保电动汽车电池。应和的另一位高管是黄世霖,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主动均衡功能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可用于公司的电动车及储能项目。

  201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方兴未艾,受限于政策,100%外资的ATL无法进入动力电池行业,于是,曾毓群与黄世霖带领团队,从ATL独立出去创办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CATL),确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两大业务方向。无独有偶,曾毓群与黄世霖同为宁德人。

  CATL注册资本2亿元,ATL持有15%股权,后于2015年完全退出。ATL至今仍是一家领先的锂离子电池生产者,累计出货50亿颗电芯。

  宝马的订单

  宝马汽车是宁德时代的贵人。

  2012年,宁德时代成立不久,宝马公司看重创始团队履历,选择与其合作。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商业化的第一大项目,服务于华晨宝马规划中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及旗下的高压电池项目。资料显示,宝马向宁德时代提供800多页纸的动力电池生产标准,为帮助宁德时代制造符合要求的电池,华晨宝马高级别的工程师常驻宁德,待了两年多。

  面向企业级客户,标杆效应至关重要。有宝马电池供应商的背书,宁德迅速打响业内的知名度,它也刚好踏入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2012年,国务院对外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推进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作为重点工作。

  2014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元年,新能源汽车共生产7.8万辆,销售7.5万辆,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

  市场成长如此迅速,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举进入。2015年,国家工信部推出动力电池企业“白名单”,日韩企业被拦在名单外,采用它们的电池无法享受补贴。这一政策,为宁德时代的迅速上量提供了时间窗口,营业收入由2014年的8.67亿元,一举跃升到次年的57.03亿元。

  动力电池的百家竞逐,很快演变为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两大头部企业的对决,其中,比亚迪主推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选择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池两条腿走路。

  在国内市场,由于原材料资源丰富、应用成本低等特点,磷酸铁锂电池是纯电动乘用车的主流选择,只是,此种材质能量密度低,因此续航能力不足,且低温衰退严重。

  宁德时代则率先突破了三元锂电池技术。

  2014年,宁德时代与宝马开展三元锂电池的合作,公司内部项目代码为“G38”,经过3个月钻研,这项锂电行业的创新成果诞生,为宁德时代带来35项专利。相比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大、充电快等优势,可支持长续航,抗低温,然而,受到撞击和高温时起火点较低,要有非常强的安全保护措施。

  双方发展策略也不相同。受制于新能源汽车业务,在2016年,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曾对外表示:“比亚迪的电池也暂时不会对外出售,我们要保持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外,宁德时代没有向下游延展,并且广泛采用“电池商+车企”的合资模式,由其出电芯技术,汽车企业主导装配,这避免了与整车厂的利益冲突。比如,宇通客车一度连续3年位居宁德时代客户榜首,它就是比亚迪客车竞争对手。相反,比亚迪一度拒绝向外出售其動力电池,也维持其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优势,坐失市场份额。

  2016年,政府恢复三元锂电池客车申请新能源推荐目录的资格,该类电池销量迅速攀升,次年的动力电池出货量中,三元锂电池占比高达45%。

  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高达11.84GWh,同比增长50%,一举超越比亚迪,电池装机量位列世界第一,其收入规模则达到200亿元。2018年6月在创业板上市,首日收盘市值逼近800亿元,行业地位已不可动摇。

  据宁德时代财报,2019 年上半年,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车型有效目录,共2300余款车型,由其配套的动力电池车型占比约39%。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9年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2.31GWh,位居第一,且与多家车企深度绑定,缔结战略同盟的整车企业有宝马、上汽、广汽、吉利、东风、长安等。

  成长的烦恼

  宁德时代客户名单上,最新添加上的是特斯拉。

  2020年2月初,宁德时代公告称,将于2020年7月,向特斯拉提供锂离子动力电池,供货协议将持续到2022年6月30日,具体细节并未公开。2019年8月,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来华,就专程密会曾毓群,主要目的是寻求宁德时代的支持,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此前松下是特斯拉的独家电池供应商。

  宁德时代确实在不断扩充产能。

  2月26日,宁德时代一天发布两份公告,拟定增募集资金规模不超过200亿元,投资江苏、四川等地的锂离子电池项目,并宣布拟投资建设宁德车里湾锂离子电池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00亿元。

  据申港证券研报,两份公告涉及的项目,将为公司补充新增产能合计97GWh,考虑到其国内、海外的在建及规划中的项目,预计2023年,宁德时代总产能将达240GWh。

  巨额投资所押注的,是动力电池市场会高速增长。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约为116.6GWh。根据 Marklines 预测,2025年全球装机量可达 850GWh、对应市场空间可达6000亿元。

  一路高歌猛进,宁德时代也有烦恼,财报显示,公司毛利率不断下滑,2016 至2019年1-9 月,综合毛利率由43.70%一路下降到29.08%。官方解释,受到行业产能快速提升以及补贴政策调整影响,动力电池系统售价降幅增大。

  如今,日韩企业已无“白名单”限制,正快速抢占市场。据统计,松下、SK、LG化学、三星SDI四家日韩企业,在华投资动力电池产业总额已超过500亿元,开始加紧抢占市场份额,比如,2019年中,LG化学即与吉利成立一家合资电池公司,预计从2022年开始向吉利的电动汽车供货。

  比亚迪也改变了经营策略,2017年允许动力电池对外销售,2019年5月注册成立弗迪公司,分拆动力电池业务,该公司在电池领域具备100%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产品覆盖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

  3月29日,比亚迪对外发布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据悉,刀片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比传统铁锂电池提升50%,兼具循环寿命、续航里程的优势,这会削弱宁德时代的技术优势。此外,特斯拉、沃尔沃等车企还在独立建立电池生产线,大型整车企业并不甘心将核心动力模块拱手让与他人。

  动力电池承压的同时,宁德时代也没有一条道走到黑,也在孵化储能电池业务。2019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为2.4亿元,同比增长369.55%,占比已达1.2%,并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新宣布的200亿元募资方案中,就有20亿元资金用于电化学储能前沿技术储备研发项目,3月,又与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合力推进储能业务发展。

  这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市场,据国信证券测算,203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光储结合可实现平价上网,储能市场空间可达1.2万亿元以上。

  然而,眼下能支撑宁德时代超过2500亿元市值的,依然是动力电池,受疫情影响,2020年1-2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同比下滑53%、73%,其出货量也大减。

  好在3月接连迎来好消息,先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纳入七大“新基建”板块,后来,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又延长2年,这些均利好宁德时代,不过,政策的效力终究是有时限的。

  宁德时代可谓传奇,赶上了新能源汽车的好时光,短短8年,缔造了一家年营收455亿元的电池巨头。然而,由于技术迭代、产能扩张且车企也另有心思,行业的終局远未明晰。

  创业困难之际,曾毓群写了一封内部信,发出过这样的问题:台风走了后,猪的下场如何?现在看,风不会停,未来的风向确实会诡异很多。

  杨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