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开放都离不开技术驱动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开放,技术,驱动
  • 发布时间:2011-01-20 14:06
  针对服务的平台开放问题,需要加强技术驱动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建立数据核心业务,以此获得核心竞争力。

  文/姜奇平

  展望中国未来互联网平台发展,商业模式和技术将是主要的驱动力。其中,商业的驱动力是充分的,技术驱动则是一个突出薄弱环节。

  所有的开放都离不开技术驱动。因此,2011年乃至今后几年,技术驱动这个短板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互联网平台开放努力的成效;而商业模式选择正确,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更好抓住机遇。

  首先,我们观察一些热点平台的未来开放动态。

  定位平台,是当前美国最热的开放平台之一,中国的定位服务热也在重新兴起。在美国,定位服务发展受到商业模式狭窄的制约。由于,Foursquare的大热,导致SNS平台成为LBS的主流。中国也一窝蜂在发展SNS类型的LBS,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然而从未来发展讲,SNS平台,只是众多适合LBS的平台中的一个。与SNS模式同样有前途的平台,还有LBS的内容平台(可以把一份报纸化为成千上万份临时、当下的一对一“报纸”)、广告平台(可以在200米范围临时招商,定位到人的精准投放平台)、数据挖掘平台等等。留下这些商业模式空当,是当前一窝蜂涌进SNS、并且马上会死掉的一大批LBS们的失策。未来马上会有人填补空白。

  但是,技术驱动才是LBS平台化、特别是中国LBS平台的真正软肋。国内目前搞LBS的,多是玩商业模式出身,赶时髦是他们所长,而缺乏核心技术将成为这一拨(候补)先烈的致命伤。核心技术的缺乏,在LBS平台上的表现是全方位的,从标准、工具、中间件(构件)到API,几乎没一样拿得出真东西来。这样上阵冲锋,在我看来,无异于赤手空拳去送死。骗骗投资人的钱而已。从这次互联网周刊的年会看,聪明的投资人已注意到这种玩法在LBS市场培育期特有的高风险。我认为未来LBS的赢家,不属于那种将定位技术与具体应用进行简单直联的玩家,这是电信运营商过去十年玩剩下的,事实证明不成功;要想玩赢,至少要在一项核心技术上,特别是API上,有特色、有突破才行。

  支付平台,这是当前美国最热的又一个平台。其主要意义在于它是通向未来个人精准信息服务的门户。银联和运营商把支付平台误当作金融业务(在美国,实际是数据信息业务为主),属于整体看走眼。而支付宝的路子,从世界潮流看,方向才是正确的,有关部门给支付宝发第一张民营支付牌照,历史将证明极为英明(当然,将来支付宝从支付中发展出数倍于金融业务的数据业务,却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因此这种“英明”多半是瞎蒙的)。

  然而,制约支付平台成为未来数据核心业务开放平台的,仍然是核心技术的驱动力不足。当然,支付平台比定位平台好一点的地方在于,重视了技术标准的作用;但其它方面,尤其是在API方面,还基本没有开窍。将来支付平台赖以成势的主要技术,与金融几乎无关,主要是在一定法律条件支持下的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向各种代理增值应用的API。IBM不去收购咨询公司,而去收购统计软件,确实见识过人;反观统计软件业全行业犯傻的地方,在于没有认准SaaS潮流,没有发现加个API机制,就可以十倍增值,而落得被收购的命。将来发展支付平台,需要在人工智能上,开发得比现在的谷歌、百度更深入,才能解决应用问题。最终技术驱动支付业务,会向现在美国兴起的各种AGENT下游增值业务开放的方向发展。

  其次,观察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未来开放动态。

  自从美国主流媒体依据苹果成功,预言封闭模式将主导移动互联网发展以来,前沿的态势正好相反,开放的谷歌已经后来居上。再过一段时间,美国主流媒体将有可能为自己当初的轻率而脸红、后悔。

  开放主导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就是欧洲移动设备商在向谷歌投怀送抱。说明开放的吸引力,远大于封闭的吸引力。苹果模式虽好,无耐面临的压力太大,其成功可不可持续,远未到盖棺论定之时。而且就是苹果模式本身,也不象评论家分析的那样,完全是因为封闭而取得成功。记得有一次,苹果公司的代表在长安俱乐部,当着我的面,对中国的投资人说,苹果是因为开放而取得成功的。她指的是开放了API和开发工具,由此吸引了30-40万的开发者。虽然她刻意对不懂行的投资者隐瞒了在源代码问题上的封闭立场,但至少苹果公司对开放在成功中的作用,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一点不象一贯坚持“政治正确”的美国主流媒体,出于意识形态考虑歪曲苹果成功因素的做法。

  中国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展,倒不存在“政治正确”的问题。其制约发展的问题之一,在于技术驱动力不足。尤其是IT方面的技术驱动力不足,没有核心技术是其突出表现。我最近在中国移动,从一把手到基地,从上到下发表了14次演讲,其中在广东的MM基地、GPS基地和四川的音乐基地,针对他们的具体业务,反复强调一点:ICT是由IC和IT共同构成。运营商光有语音核心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数据核心技术。这不是指电信业通常理解的所谓数据技术(流量和管道技术),而是我们IT业、互联网界理解的数据技术(把流量转化为数据收入的技术)。

  我认为,导致未来移动互联网权力与收入转移的关键力量之一,是IT大量渗入数据核心业务。其中前沿主要的发展趋势可以分几个层次:境界最高者,控制开放系统,从标准、路线角度推进开放,相当于用太星战控制地球,如IBM、谷歌对开放源代码的运用;次之控制中间层技术,包括Widget(如苹果)、中间件(如甲骨文),包括API,Java based on CDC;再次之,集成关键应用服务(key Services,如fetion、STK、DM、音乐下载等)与加强后台支撑(Support Services)。

  我们现在只能做一头(手机终端)一尾(用户体验)的事,中间增值承重的环节,都插不上手。这属于典型的胳膊腿没伸展开的业态发育早期状态。运营商如果在上述数据核心业务的承重环节上“四大皆空”,就只好等着人家来拆电信花园。目前中国除了联发科、优视科技等少数企业对这些前沿稍有感觉,其它都比较麻木。所以让我说看好哪些平台,我只能说听天由命。现有平台,包括中国电信匆匆上马的移动商店、联通重新捡起来的移动商店等,首先要经过交学费的阶段,然后才谈得上有发展还是没发展。

  其它平台还有许多,视频、微博、电子商务、搜索、即时通信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问题大同小异,都存在针对服务的平台开放问题,都需要加强技术驱动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建立数据核心业务,以此获得核心竞争力。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越来越大,单纯靠商业模式吃遍天的时代正在过去。商业模式只是保证把生产力用对地方、正确地用,但生产力本身一旦缺位,任怎么补都无济于事。当大家都领悟到先进商业模式的真谛后,成功要靠硬碰硬地拼技术,谁掌握了先进生产力,谁笑到最后。毕竟发展是硬道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