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离职三大去处 回流券商成新趋势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基金经理,离职,券商,新趋势
  • 发布时间:2011-01-24 10:19
  “没有几个人会把公募基金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私下里和一位私募老总聊天时,向《投资者报》记者说道。

  解释原因时,有基金经理认为,行业缺乏“安全感”;有基金经理认为,缺乏“认同感”;也有的认为,虽然帮老百姓理财,却没有“自豪感”。

  然而,还有很多人向往这个行业,因为,“公募基金行业最透明,这能方便地让你的成绩转化为品牌。”一位已离职公募的私募基金经理说道:“这之后,你就可以去干自己的事业。”

  对有些人,这是一个镀金的行业;对另外一些人,却满足于这个行业的安稳。

  《投资者报》记者梳理了过往基金经理离职情况发现,大部分基金经理从券商研究员干起,到基金经理,经过在公募基金业内几番跳槽,跑出名堂后,大部分人继续“折腾”,从一家基金公司跳到另外一家,从基金经理跳至投资总监乃至公司高管,一小部分优秀的基金经理或借势创办私募公司或回流到券商。

  私募:公募明星集中营

  把私募比作公募基金经理的集中营,丝毫不夸张。

  在很多基金经理来看,创办投资公司,是可以成为终身事业的,而目前阳光私募中汇聚了太多的昔日公募明星,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从早期博时明星基金经理肖华,到工银瑞信创业元老江晖,再到2007年嘉实王贵文、上投摩根吕俊等公募大佬“奔私”,以及紧随其后广发何震创办上海汇利投资、华夏石波创办上海尚雅投资、泰达宏利李泽刚创办北京和聚投资、交银施罗德郑拓创办上海好望角,以及李旭利一度加盟重阳投资——过去一年里,依然有诸多的明星基金经理不断加盟这一阵营。

  其中孙建冬是最受关注一个。孙于2004年加入华夏基金,2005年6月起担任华夏红利基金经理,任期内,华夏红利总回报超过500%;2008年1月起孙建冬兼任华夏复兴基金经理,期间回报率近30%,同期大盘下跌了30%;2009年,孙建冬管理的华夏复兴以104%回报率位列偏股型基金的第六位。

  2010年2月,孙建冬离任;3月,北京鸿道投资公司成立,孙建冬任总经理。

  另外,原工银瑞信核心价值明星基金经理张翎创办上海明河投资公司;原工银瑞信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戴勇毅创办北京德丰华投资管理公司。

  谈及公募基金“奔私”,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认为,一方面,私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很多公募人士走出去投奔私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与私募相比,公募还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虽然一些基金公司也在呼吁股权激励,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然而,公募基金经理转投阳光私募,也不得不承受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2010年原交银明星基金经理郑拓管理的深蓝1号、深蓝3号分别以-34%、-33%排在可比较的296阳光私募产品倒数第一、第二,这让一些基金经理意识到,创办阳光私募并非适合每一个基金经理。

  券商:公募人才功成回流

  从券商研究员到公募基金经理,经过锻炼、贴金后复又回流到券商,这成为近两年来公募投研人才新去向。

  这方面,原南方基金王宏远迈步较早。

  2009年4月18日,南方基金发布公告,王宏远因个人原因辞去副总职务,投身中信证券自营部,这被认为是公募人才回流券商的先行者。

  继王宏远之后,2010年以来,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回流券商。包括原南方基金公司投资部总监苏彦祝,南方基金专户投资管理部副总监专户、企业年金基金经理付罗龙,南方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助理、研究部首席宏观研究员万晓西,招商先锋基金经理刘树祥,招商全球资源优势基金经理章宜斌等。

  其中,苏彦祝、付罗龙、万晓西、刘树祥均加入第一创业证券,章宜斌加盟海通资产管理公司(香港)。

  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券商资产管理中有公募背景包括东方证券东方红3号资深投资经理林树财、中信证券理财3号(中信证券股债双赢集合计划)投资主办人王江平、华泰紫金智富投资主办林彬,三位曾分别任职于华富基金、大成基金、长城基金。

  近两年来,看到以收取管理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公募基金迅速成长,多家券商加大了资产管理业的投入;加之,2009年,证监会放开了券商资产管理的规模等限制,允许券商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路子进一步放宽。

  2010年以来,东方证券、国泰君安的资产管理子公司相继成立,第一创业证券也成立了创金资产子品牌。券商自营业务迅速扩张,加剧了公募人才回流。

  公募:投研人才的蓄水池

  公募基金扮演着投研人员的蓄水池。虽然池子外面有诸多诱惑,但很多人还是喜欢这里的安稳。

  很多明星基金经理去了私募、券商等,但整体来看,更多基金经理离职后,很多还选择待在公募基金,因为这里既可“避风”,又有足够的“折腾”空间。

  “还是想在公募基金,很多人说公募基金行业压力大,实际上,我的一些私募朋友,压力并不比在公募小,他们不得不做很多与投资无关的杂事,而且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一位离开一家基金公司而跳槽至另一家基金公司从事专户投资的基金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有基金经理更愿意待在公募基金,还与公募基金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等有关。

  作为公募基金重镇,上海今年以来变动较为频繁。信诚四季红混合基金经理管华雨辞职前往交银施罗德;华宝兴业冯刚辗转上投摩根任投资总监人选;长信从东方基金挖走付勇做副总经理;原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研究部的副总经理吕晓峰加盟中海基金,担任投资总监;新成立的纽银梅隆基金公司则挖走原华宝兴业明星基金经理闫旭;来自原新华基金的向朝勇填补了诺德长达两年的投资总监空白等等。

  除了公募、私募、券商外,也有人投身保险资产管理领域。较早的有博时副总经理李全加盟新华资产管理公司,担任总裁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