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管不如放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粮食,安全
  • 发布时间:2011-02-21 09:04
  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1年最低收购价水平。

  经报请国务院批准,2011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涨幅不足10%。

  而从2010年至今国际农产品价格迭创新高,另外,国内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水果、蔬菜、粮食价格轮番上涨。但就目前而言,粮食价格依然偏低,价格关系尚未理顺,更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才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有效手段。

  农村补贴城市不可持续

  1990年至今,大中城市房价上升几十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超过20倍,而粮食价格仅上涨6倍。粮食价格的上涨速度远远不敌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的上涨速度,农民种地越种越赔,农村耕地大量撂荒,年轻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以谋生存。

  在中国长期实行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的运行体系,最低保护收购价往往成为最高交易价。农民收入被“人为”压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长期不及城镇居民,中国长期出现农村补贴城市的状况。

  改革开放前30年农村居民以低粮价补贴城镇居民,农业支持工业。而改革开放后30年,由于粮食价格被“保护价收购”故意压低,造成农民收入被压低,这样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也因为比价效应被压低。

  农村向城市源源不断的输出廉价劳动力,他们干着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领着比城里人低得多的工资,只是因为“种地不挣钱,种地没出路”。

  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推开,大量农村宅基地被推倒复垦,新增耕地指标用于置换城市建设用地,这同样是在侵占农村居民的土地权益。

  农村土地增值的收益应该主要由农民享有,但是全国各地大量出现农民“被上楼”的情况,生产生活不方便,种地要跑几里路。农村土地的价值被压制,其根本原因在粮食价格低,种粮不挣钱。低粮价使得农村土地丧失比较优势,农村继续补贴城市。

  财富应向农村转移

  价格除了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工具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往往为人所忽略,那就是传导财富。价格变化是实现财富转移的最佳工具,提高粮食价格,有利于财富向人数众多的种粮农民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转移。

  价格的提高并不总是代表通货膨胀,就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经验来看,进行市场化,放开某种商品的价格(通常意味着价格大幅度上涨,向真实价值靠近),更大的作用在于财富的转移。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五个统筹”,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目前的情况是城乡居民收入越拉越大,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中国13亿人口,8亿农民,只有在粮价上做好文章,才能在中国实现最大规模的财富由少数人向多数人转移,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相对富裕向相对贫困转移。

  通过粮食价格的提高,一是有利于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提高种粮积极性,缓解粮食安全危机;二是种粮有利可图,有利于地方和粮农投资完善农村水利,巩固粮食生产基础;三是可以避免粮食收购和发放种粮补贴过程中的腐败和不公,使种粮收益真正落在种粮人身上。

  最为关键的是种粮农民收入提高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和权益亦会得到保护。当在农村发展更具吸引力时,劳动力供给势必转向。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向农村转移,开发农村,改进生产方式,推进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效率。

  市场化才是必然选择

  2010年农产品涨价过程中,水果、蔬菜、棉花等为代表的经济作物涨幅居前,而粮价涨幅落后。如果不大幅提高粮价,势必导致农民种植转向非粮食农作物,粮食减产将成为必然。

  以棉花价格为例,近期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棉花价格已经越过金融危机前夕的高点,并有10%的升幅,而中国国内的棉花价格已经超过前期高点的40%。现实的价格吸引必然影响农民对农产品的种植导向。如在湖北东北部云梦、安陆这样的丘陵地区,即可种粮食,又可以种植棉花,利益驱动下农民必然会选择更大的经济收益。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民考虑种苹果、搞养殖,进行这些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其他农产品上涨,而粮价不涨或者少涨,农业生产的可替代性会导致不赚钱或者少赚钱的粮食无人问津。

  面对通胀,政府如果贸然对粮食实施价格管制,又必然导致大量低价劣质,以次充好的粮食充斥市场,这将引起更大的危害。近期重金属大米、转基因大米事件在各地频繁爆出,就是因为在价格上限已经设定的情况下,农民只能通过一味增加产量来实现增收。

  当价格机制失灵,需要以量求胜的时候,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以往对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健康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相对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还很低,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日本人口为1.3亿,陆地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1/25,其中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并无大的平原。但是日本的粮食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甚至出口。可见中国农村18亿亩耕地的生产效率还有很大潜力。

  只有理顺收购机制,进行完全市场化的粮食收购,大幅提高收购价格,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有效手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