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柿子达芬奇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软柿子,达芬奇
  • 发布时间:2011-07-18 08:25
  公司的知名度一夜飙升,是很多老板盼望的事,但对达芬奇家具的总经理潘庄秀华来说,这堪比一场恶梦。10万元一张的单人床、30万元一套的沙发,达芬奇家具这个只为少数富豪准备的品牌,在一场造假风波中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

  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揭露公司以国产货假冒意大利进口商品的事件。此后,各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不少网站很快推出了相关的专题,甚至连向来多关注党政大事的新华网,也把此新闻推上头条。

  与此同时,各地工商部门也出人意料的高效行动,派出大批人力彻查公司造假。在央视报道此新闻的当天,上海市工商局就出动70人,对公司进行了调查取证;在之后的两天里,北京、重庆、成都、东莞等地的工商部门,也对公司在当地的生产销售机构进行调查乃至查封;甚至,连国家质检总局也介入了对达芬奇家具公司的调查。

  不论媒体舆论的热度,还是政府资源的投入,都让“达芬奇家具”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瞬间成为社会的焦点,仿佛公司犯了天大的罪过、人人得而诛之。

  真是这样吗?在我们看来,达芬奇家具案不过是一件小小的民企造假事件,它对公众造成的危害远不如中海油的渤海湾漏油事件大,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也远比三聚氰胺和瘦肉精案件小。

  之所以说公司造假的危害小,是因为对比公司的年营业额和单个客户的购买金额,可以发现,公司的卡布丽缇、好莱坞、瑞瓦三个品牌与生产商的年交易额大概在5000万元左右,就算加价10倍销售,也就5个亿。

  而购买达芬奇家具的顾客,大多一掷千金地消费几十、上百万,如此算下来,公司这三个品牌每年的顾客最多数以千计。而且,这些家具就算是产地造假,但在如此高价的前提下相信质量不会太差,所以对为数不多的顾客而言,最大的危害只是花了冤枉钱。

  再看中石油的大连漏油事件、中海油最近发生的渤海湾漏油和惠州炼化基地爆炸事件,这些事件对自然环境和公众造成的危害,我们至今无法得到详细的评估报告,但从BP公司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的200亿美元赔偿,可以想象社会需要为石油污染付出多大的代价。

  而近年来涉及多数奶企的三聚氰胺、双汇猪肉的瘦肉精以及中国台湾食品业爆出的塑化剂等事件,其危害涉及的人数之多,对人身健康造成的损害之实,都远超过在几千套家具上花的冤枉钱。

  但让人不解的是,对于达芬奇家具这样一个小公司、对于潘庄秀华这样一个小老板、对于品牌产地造假这样的小欺诈,各个媒体却投入如此之高的热情予以大篇幅的报道;工商质检等监管机构,也出人意料地以如此高的效率、投入如此多的行政资源,对公司深入调查、穷追猛打。

  相反的是,在中海油的渤海湾漏油事件,以及类似的真正危害到公众利益、政府信用的事件中,我们却看不到新闻媒体能在第一时间推出详尽的报道,更看不到监管部门雷厉风行的调查和干预;我们看见的更多是欲言又止,是悄无声息,甚至是监管部门主动帮当事人遮遮掩掩、息事宁人。

  对于那些花了几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购买达芬奇家具的消费者而言,他们的利益当然应该保护。我们不赞同网络上一些“富人活该”的言论,我们更不赞同一些人把达芬奇家具描述成一个“黑吃黑”的公司,并不是所有富豪的钱都来路不明。

  只不过,人们会把政府的监管行动进行比较——为什么在达芬奇家具案中,工商质检部门能如此积极地动用“全国之力”彻查,而在保护普世环境和民众健康的问题上,却看不到政府相关部门如此担当?

  政府监管力度的厚此薄彼,难道是因为少数富人的利益比公众利益更值得保护吗?或者是因为达芬奇家具仅仅是个没有背景的小公司,而造成环境和公众危害的往往都是大的利益集团呢?如果是后者,只能说明当权部门的所谓魄力,不过是遇到“蟑螂”奋勇向前,遇到“老虎”视而不见的欺弱怕硬罢了。而倒霉的达芬奇,不过是那只被捏的软柿子而已。

  某种程度上,达芬奇家具的老板是精明的,他们拿准了中国富人们“崇洋、炫富”的心理,看准了海关部门的监管漏洞,把国内生产的家具拉到保税区转一圈,再加上个“意大利”谎言,便能以天价卖出。这样的奸商固然可恨,但如果我们真的恨到忘记了渤海湾的油污,那就既无聊又可悲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