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式危机为何频发? 应反思唯利是图的经营观念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塑化剂,危机,频发,反思
  • 发布时间:2011-07-28 13:43
  对台湾食品企业而言,今年恐怕是有史以来最“冷”的一个夏天。“台湾版三聚氰胺”的盖子被揭开,涉及饮料、保健品和药品的200多家厂商,并波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一发不可收拾的塑化剂风暴颠覆了台湾企业辛辛苦苦积攒的良好商誉。

  塑化剂其实在台湾潜伏了三十年,但终究还是逃不过正义法眼。而尚未完全摆脱三聚氰胺阴霾的大陆食品企业也并没有绝缘于塑化剂,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出的紧急通知,广东、浙江4家企业生产的食品也宣告失守。

  病根难除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却几乎是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轨迹一次次出现。塑化剂危机也是如此。食品企业缘何会屡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综合起来看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企业道德沦丧、丧失社会责任感,为了利润,人为添加非食用的化工原料或者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或者不作为,在治理食品安全时面临“九龙治水”的困境,法律政策执行和落实往往成了“马后炮”;三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目前中国食品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是有些滞后,对食品生产企业的“道德风险”惩罚不严,使得食品安全犯罪的成本太低,食品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发生也就难以避免。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频频亮起红灯,暴露出中国食品领域“只有想不到,没有毒不到”的尴尬境地。

  呼唤责任感

  此次塑化剂危机凸显出许多我们长期忽视的迷思。中国食品市场的安全治理已到了必须壮士断腕的关键时刻。除了国家要加强监管之外,而对于陷入塑毒风暴中的食品企业而言,要想亡羊补牢,解决危机后患,更关键的,是依靠自身而不是外在约束,必须直面现实,积极应对,切实挑起为食品质量保证的终极责任,重建消费者信心。倘若采取鸵鸟避敌的态度,则只能是得不偿失,再次重踏同一条河流,最终使企业走向衰败和消亡。

  责任为先。食品生产是一个良心工程,作为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企业更不能忽视社会责任。食品企业必须深刻反思食品安全事故对于消费者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反思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经营观念,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认真对待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诚信为金。食品企业只有自觉信守安全食品、良心食品的承诺,只有认识到诚信在“利他”的同时实现了“利己”,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做到真正的诚信,才能重新铸就企业的真正品牌!

  品质为本。食品安全人命关天,食品企业要长期赢得消费者芳心,归根到底还得靠食品的品质来保证。因此,食品企业必须切实提高产品品质,以高质量产品重新赢得市场,来消除塑毒风暴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文/陈和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