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踏雷之:广播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辞职,IT,HR,职场
  • 发布时间:2011-09-06 09:22
  新人故事

  工作整整半个月了,天天做着杂七杂八的小事。十五天了啊,小A扳着自己的手指头,小声嘟囔一句:“无聊!”

  办公室又陆续新来了同事,和小A一样都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家空闲时聚在一起难免要议论议论,而其中小A发言最积极。

  小A还是个微博控,见了同事就喜欢问:“你微了吗?我们互粉吧!”工作以来她在微博里抱怨公司的午餐太难吃,新员工待遇低,老同事排外、守旧,上司就喜欢会拍马屁的新人,这里平台太小,自己不被重用……她起初还用点代号、外号,后来干脆指名道姓,被点名的同事自然不爽,还曾经在微博上与她发生过争吵。上司知道了,把她叫过去谈话,可谁知小A振振有词,最后气得上司说:“你既然有那么多不满意,干脆辞职算了!”小A这下才慌了神,赶紧认错。但事后她还是不服气。

  抱怨也要讲资格,少说多做成长快

  作为IT企业的HR负责人,彭勇每年都会接触很多职场新人,并在公司为期三到六个月的新员工培训中,对他们进行深入观察和接触。在看完这个案例后,他认为问题愈演愈烈,矛盾最终爆发,小A、导师、上级或人力资源部等都有责任。小A的做法有两个不妥。一是方式不妥。除非博主设立了特别限制,微博其实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平台。所以小A在微博上指名道姓,随意甚至夸大其辞地谈论公司、他人,极有可能会给公司形象、同事名誉造成负面影响。高度社会化的职场毕竟和校园不同,更看重协作,个人表达也必须在这样的限度内进行。二是抱怨的行为本身不妥。无论对个人还是团队,抱怨都极具杀伤力,会导致一系列负面情绪,会影响团队协作,会破坏个人品牌。而彭勇更想告诉职场新人们,作为新人,是没有权利抱怨的。

  首先,不了解就无权评论。也许新人觉得公司制度不合理乃至不人性,但某些“不合理”往往有存在原因,是在现实情况下的最佳选择。又如新人们经常点评某某老员工笨手笨脚,怎么还能坐到现在这个位置?刚入职这么短时间,你并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以及他过去的成绩。何况在适合的岗位上,工作虽然不出彩,但忠诚度很高、踏实努力的老实人一样会得到老板青睐。

  其次,新环境有新规则。新人们往往很容易把自己的不适应归责于新环境,以抱怨的方式,来推脱自己的责任,这显然是毫无道理的。

  不少企业和老员工喜欢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但彭勇认为,对于职场新人的成长,企业、人力资源部和新员工的上级负有根本责任。对于新人来说,职场是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无论谁,在这种局面下,都难保不害怕、不犯错误。所以在新人入职时,企业不能像对待成熟员工一样放手让他们独立成长,应该通过培训、指导、建立新员工交流平台等方式,开展引导、扶持,同时也可进一步甄别该员工是否适合企业。

  这些工作做得越扎实,出现各类新员工雷人事件的几率就越小。彭勇说,小A的微博事件是有可能避免的。

  如果事先有有效的新员工培训,教导职场的规则和处理方法,上级和导师能及时关注、加强引导,那么问题可能在萌芽状态就消除了,不至于越来越严重。

  新员工有抱怨,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理解为他们对企业还是在乎的、关心的。对于抱怨,企业要仔细分析原因,是新员工一时不适应所致,还是性格原因,同时更要自省,看是否确有工作安排不当、老员工不关心新人等情况存在,并加以改进。

  毫无疑问,小A的行为已经为自己的职场形象减了分,难道就只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了吗?

  彭勇说,并不尽然。一般来说,只要不是道德品质等原则性问题或触犯了企业非常重要的规则,企业对新人还是有很大的包容度的。就小A自己来说,应该从中学会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学会使用正确的表达渠道,如内网论坛、电子邮箱以及各类会议等,和上级、老员工们面对面谈谈也是可以的。不要相信网上漫天飞的职场技巧,那些只会把事情变麻烦。

  第二件事是对事不对人。职场的交往、协作,就是就事论事,一定不要对人评头论足。

  第三件事是适应。调整心态,改变认知,尽快适应所在企业的价值观、文化、规则,用心观察、用心学习,每一件工作都是新挑战,少说多做,用成绩来提升自己的分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