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航员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蛟龙号,潜航员,呼吸系统,减压病
  • 发布时间:2011-09-06 09:52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豪言壮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而在现实中,揽月和捉鳖是两个非同寻常的职业——航天员与潜航员。7月26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成功突破5000米,最大下潜深度5057米,再次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本期最关注职业我们搜索到了潜航员。

  选拔与训练——堪比飞行员“做潜航员要求很高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单说身体这一条,选潜航员的标准跟选飞行员差不多。”

  要潜到几千米深的海底,潜航员的选拔过程比较严格。

  潜航员的体重最好是在80公斤以下,比如身体不能有异味,以免在狭小的空间里影响同伴;要具备一定的精细操作能力;不能有幽闭恐惧症,“选拔中会有幽闭空间的考验和对精细操作的测试。”

  从训练到独立完成深海航行,一名潜航员的“出炉”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受训的潜航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心理、生理和专业知识培训。内容非常多,包括深潜器的检修、维护和驾驶,水面支持设备的使用,身体和心理的训练和监测等。

  工作环境状态——1平米5000吨重压据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介绍,对深潜来说,耐压和密封是考验深海载人潜水器性能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潜入水下5000米时,它承受着相当于500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力。就相当于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压上5000吨的重量。巨大的水压,不仅考验着潜水器的耐压能力,也考验着它的密封性能。

  此外,深潜是对潜航员身心的双重考验。茫茫漆黑的海底,狭小拥挤的空间,阴冷潮湿的环境,不可预测因素可能带来的危险,长时间身处其中让人备感压抑、烦躁,在5000米级的试验中,潜航员要在水下连续工作6~8小时,心理考验可想而知。

  载人深潜器设计标准与“神六”相当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在空气中重量不超过22吨,外形像一条鲨鱼,有着白色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后装有一个X形稳定翼,在X的四个方向各有1个导管推力器……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海试潜水器的生命支持系统,设计标准不亚于“神六”宇航员安全保障系统。“在大洋深处,舱内必须保持氧气、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同时也要保持舱内拥有正常的舱压、温度、湿度,还要保证不能有异味。所以,我们在‘蛟龙号’潜水器中装配了生命支持系统和两套氧气供给系统,力求万无一失。”

  职业风险——减压病

  潜水员在水下要承受几个大气压的压力,如果突然回到陆地上,体内的气体会积聚起来影响潜水员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严重时甚至会瘫痪、休克,乃至死亡,这就是潜水员的职业病——减压病。”

  简单来说,在几十米的水下,人呼吸压缩后的普通空气就行。但随着深度增大,水下呼吸普通空气,其中的氮气在高压下易引发“氮麻醉”,而且呼吸阻力也随水压增大。这时只能呼吸氦等惰性气体和氧的混合气体来进行更深的潜水作业。而惰性气体吸入后会溶进人体血液,这就决定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间越长,上浮减压的过程就越长,潜水作业效率将大大降低。如果不按规程进行减压,溶解在体内的惰性气体将在潜水员的关节或身体组织中形成气泡,会造成严重的减压病,甚至会危及生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