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最受关注10大焦点民生问题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房价,物价,食品安全
  • 发布时间:2011-12-14 15:24
  《小康》调查显示,2011年最受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腐败问题。“社会道德风气”位列第七,近五年来首次进入国人关注的问题前十名。高达64.5%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现状表示“不满意”;接近8成的中国人为社会道德风气担忧。

  站在2011年的末尾,想一想,这一年,您的生活水平有提高吗?

  根据《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刚刚出炉的调查结果,近三成(29.8%)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提高”;超过三分之一(35.4%)的中国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了”;34.8%的人感觉生活水平与去年持平。

  2011年11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对“2011年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展开了调查,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样本的东、中、西部分布均匀,同时,样本框的确定兼顾了性别、年龄段和收入分布。采用统计学误差估计公式进行估算,本次调查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本次调查中,《小康》列出了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收入分配改革、财税改革、食品安全、投资理财、社会治安、物价、房价、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户籍改革、民主法治等34个项目,囊括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方方面面。

  结果显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2011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依次是: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腐败问题、住房改革、社会道德风气、教育改革、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就业问题。

  “十大焦点问题”反映出了中国民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注。《小康》杂志从2005年开始对“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进行跟踪调查。纵观历年焦点问题,可以看出中国百姓的焦虑所在;也可以看出这些年间,哪些问题是百姓心中社会发展的顽疾。

  2011年,“房价”在历年内首次登上了百姓“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的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坚不可摧的“物价”。“食品安全”排名第三。

  房价、物价:连续两年最受关注

  “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了,未来的一切到底会怎样?不知房价明天是跌还是涨?我的收入能否打动她的老娘?北京的蜗居困住多少梦想?上海的灵魂是否已到天堂?朋友来吧,许下虔诚的愿望,谁叫咱投胎时没有碰到李刚?希望城管温柔像喜羊羊,希望国足能争气一点发挥失常,希望刘翔冲刺快过物价的飞涨!”这是今年在网络上流传的一首歌曲《挣钱花》的歌词。

  这一年,很多中国人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涨”。生活成本的上升,对很多中等及以下收入的中国人而言,意味着幸福感的下降。

  在2008年的《小康》调查中,“物价”问题仅排在第十二位。但在“神马都涨,就工资不涨”的抱怨声中,“物价”和“房价”的热度一路飙升,连续两年当选了2010年、2011年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两大焦点问题。只不过,延续着2010的一片“涨”声,“房价”在今年拔得头筹,“物价”屈居第二。

  尽管经历了一年多的“史上最严房地产调控”,一些城市的房价开始出现下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14日公布的调查报告,也认为中国面临房价下跌等金融风险。

  但在回答“这一年,您对您的住房条件满意吗?”这个问题是,还是有三成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满意”;37.3%的人觉得“一般”;仅有不到三成受访者表示“满意”。这个结果,是2011年的中国人对于房子这个生活大件的真实心理写照。

  根据《小康》杂志于2011年6月份发布的《中国大中城市青年居住状况调查》,对于住房支出,三分之二的城市青年表示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24.8%和21.3%的城市青年,因住房压力而“推迟结婚”和“推迟生育”。对于本地未来3年的房价,超过半数(53.2%)的青年人认为还会涨。有超过七成(73.4%)的青年人表示,对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没有信心。

  著名房地产商任志强在自己的微博中对《小康》杂志的这项调查结果进行转载时评论说:“中国大中城市八成年轻人都能自行解决住房问题,这在全世界都是奇迹了。美、英、日、法、韩大约都不会这样幸运。他们的平均首次购房年龄都远远大于中国。”“独生政策的优势,非我其谁?”

  任志强的言论引起了很多网民的热议。青年人的住房问题终将靠谁解决?《小康》调查显示,选择“政策支持”和选择“个人努力”的比重相当,均达到四成及以上。在具体的政策方面,中国城市青年认为,“政府加大对房价的调控力度”最有利于住房问题的解决,其次是“扩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

  这一年,您及您家庭的消费水平有提高吗?面对这个问题,接近半数的受访者选择了“有提高”;28.0%的受访者选择了“下降”;仅有25.5%的受访者消费水平与去年持平。

  中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结果,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迫提高的。

  “去年我去菜市场买一家三口吃的食品,一百块以内就能打住;今天我去菜市场,才刚刚买完三天内要吃完的葡萄、苹果、香蕉,一百块钱已经没了!”北京白领崔莉说,虽然物价上涨不至于影响家庭的生活水平,但一张张钞票这么轻易就能花出去还是让她觉得“肉疼”。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5.5%。而去年的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当时已经表态,CPI上涨将超过3%的政府预期调控目标。

  “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综合的结果,有成本逐步上升的内在原因,也有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涨价的外部影响,有自然灾害多发造成的原因,也有投机炒作带来的泡沫成分,既有流动性充裕的深层次原因,也有个别媒体炒作的推波助澜。2011年CPI预期调控目标为4%,这表明政府控制价格过快上涨的决心。”2011年春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政府发言人李肇星公开表示:2010年7月之后,CPI确实有所攀升,而且通胀的幅度比较大,范围比较广,预期也比较高。

  食品安全、社会道德风气:不可回避的两大社会硬伤

  2011年,您对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吗?在《小康》受访者中,高达64.5%的中国人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受访者只有12.1%;还有23.5%的人觉得“一般”。

  今年1月,《小康》开展了“中国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多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近七成人对食品安全现状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15.6%的人感到“特别没有安全感”。

  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毒豆芽、塑化剂……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挑战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底线。在“2011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中,“食品安全”问题位列第三,成为“房价”、“物价”之后最牵动国人视线的大问题。

  民以食为天,为什么不能阻止伸向中国人餐桌的黑手?大家把矛头指向了监管部门。尽管政府对食品监管十分重视,但“政府监管不力”还是每逢提及食品安全问题,老百姓都会抱怨的一点。《小康》调查中,只有20.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很大”或“比较大”,与之相比,45.2%的人认为“力度不够”或“没啥力度”。

  目前,中国已有12万多家的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在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表示,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整体水平持续稳定提高。但蒲长城也坦承,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无论是产业发展的现状、诚信体系的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准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体制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近年来,质检总局完善了生产许可制度、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研究提出了不安全食品召回管理制度,并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起风险监测监管工作制度。但蒲长城还是说,“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

  食品安全问题迟迟无法得到彻底解决,令人痛心的道德失范和社会风气,这两者看似毫无关系,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年里,人们看到、听到了太多拂逆社会正气的事情。

  在“2011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中,“社会道德风气”位列第七名,近五年来首次进入国人关注的问题前十名。您认为现在的社会道德风气如何?接近半数(47.3%)受访者认为目前的道德风气“不太好”;30.7%的中国人认为社会道德风气“非常差”;两成(20.1%)人觉得“一般”,仅仅有1.9%的人觉得“较好”。

  2011年春天,“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开始屡见于媒体。当不敢搀扶跌倒老人已变成一种社会风气时,人们都在反思,到底是什么,让见义勇为者寒心,让行善的好人得不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让整个社会陷入信任危机之中?

  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仍给中国慈善组织留有余震。一个无聊虚荣的女孩,意外刺痛了中国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之心。美国《纽约时报》用“像一颗手榴弹炸向中国的慈善事业”来形容这个女孩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中国慈善机构也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其公信力和危机处理能力的脆弱。2011年7月发布的《小康》“中国人信用调查”显示,近九成(88.7%)受访者因“郭美美事件”而降低了对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度。在2011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排行榜中,“社会信用”排名12,“慈善事业发展”排名17。

  医改、教改、腐败、就业:仍是国人心中固症顽疾

  “医疗改革”在2005-2008年的《小康》调查中始终高居榜首,自从去年被“物价”和“房价”拉下马,七年来首次没有进入前三甲,今年排名第四,但仍是中国人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小康》杂志2011年第11期的封面故事是《看病难吗?--解读成都、子长医改模式》。2011年是新医改的收官一年,截至目前,中国内地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超过12.8亿的人口。从小县城到中心城市,再到大城市,看病还难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医改未来之路仍然漫长,各地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困惑,设计者与亲历者对不同医改模式探索的反思与剖析,都旨在为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医改提供借鉴。看病要不难,看病要不贵,还需要继续调整顶层设计,还需要继续加大制度保障,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在《小康》最近五年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中,从未跌出过榜单前十位的问题有四个,可谓是百姓心中中国社会发展的固症顽疾,这四个问题是:医疗改革、教育改革、腐败问题以及就业问题。长期来看,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的关注度较为稳定;从近两年的情况看,腐败和就业问题的关注度受社会舆论影响较大,去年腐败问题仅排名第十位,今年上升到了第五位。

  2011年,“三公”话题不断升温。长期以来,公款出国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向来为百姓所诟病,而对公开“三公”经费开支数据,官方行动迟缓,民间多有议论。2011年,晒中央各部门“三公”账本成为了现实。无论是对科技部第一个“吃螃蟹”的热捧,还是对姗姗来迟的“三公”数据的热议,以及对迟迟没有公开“三公”数据部门的讨伐,这一话题始终吸引着中国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目光,热议不断。

  虽然与百姓的期待相比,此次“三公”经费公开无论是公开内容、公开方式还是公开进度,都有较大差距。但是,此次“三公”数据的首次公开亮相,其积极意义却值得肯定。这是打造“阳光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一步。

  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2011年是波澜不惊的一年。今年,教育改革的关注度排名第八,较2008年下降了三个位次。

  《小康》杂志于2011年9月在全国31个省份开展的“公众眼中的中国教育”调查显示,“择校问题”被选为“2011年中国公众最关注的十大教育问题”之首。另外,教育质量、教师素质、教育费用负担过重也颇受关注。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政府的职责是尽可能实现公办学校的均等、优质。民众对教育更高层次、更个性化的需求,如专业的篮球学校、外语学校,应该交给市场来满足,而不是政府来包打天下。政府要尊重民众的选择性需求,而不是简单地禁止择校。“中国目前的教育格局是:该负责的没负责,该放开的没放开。”朱永新说,解决目前的问题,政府与市场并不矛盾。政府主抓公平,管好公立教育;市场主导效率,就能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格局。

  《小康》调查显示,六成中国家长和学生对国内教育表示“不满”。超九成家长有意愿送孩子去香港或国外接受教育,近六成受访学生和家长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在香港。受访者认为,目前内地高等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教学质量不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就业”问题2005年未进入前十,2007年排名第九,2008年和2010年分别排在第七和第八位,今年继续下降,排名第十位。这些年,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感受尤深,这也助长了非常态的“公务员考试热”与“考研热”。

  行至年尾,回望这一年,有许多问题,虽然排在不显眼的位置,却是这一年中国人议论的焦点,也为来年的舆论关注埋下了伏笔。百姓面对家庭账本时能否舒展开眉头?慈善事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能否有所好转?流浪的少年何时能够归家?留守的孩子何时能够与父母团圆?

  问号连连,且待来年。

  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苏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