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就这篇专栏的时候,嘉德、苏富比等大拍卖行的重要专场刚刚收槌。从嘉德的情况来看,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部分总成交额达到38.58亿,依旧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拍卖现场人头攒动,其中不少是从五湖四海赴京的大玩家,希望在拍卖会上有所斩获,也琢磨着在“艺术权利榜”上有名。仅仅一个多月前,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审议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次会议也明确鼓励资本市场的进驻,并期待其大有可为。
一方面是官方政策的引导,一方面是靠江湖上的口碑、市场的认可,使得文化艺术迅速成为朝阳产业。只是,我国文化从被打压到被扶持,到成为流行,再到现在的迅速繁荣,整个过程快得令人目不暇接。很多人,用自己熟悉的商业模式来套用艺术品,认为这是一个如此有诱惑力的金融产品。而实际上,这个行业门槛比较高,不能一味地玩金钱游戏,要尊重规则,平稳的发展,多做贡献。
就拿艺术收藏这一块来说,它本身具备高附加值和高产出的特性,又在逐渐过渡成金融产品,其中暗涌的资本吸引力是无穷的。然而,它的魅力又不仅在于艺术品本身,其背后的故事、特殊的审美以及和持有者所产生的共鸣,又都给这个行业增加了说不清摸不透的暧昧。做藏家还是生意人?用情感还是现金说话?这是一个堪比哈姆雷特式纠结的问题。
其实在达到一定境界之后,这两者并不矛盾,还相辅相成。我前一阵读《曲人鸿爪》,深有感触,这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小女儿张充和发起的一本书画集。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张充和与三个姐姐以才气和学识名满一时,她本人也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她酷爱昆曲,从24岁起,经常和各种文人曲友聚会雅集,开始收集与昆曲有关的名家、文人的笔墨丹青。此后,张充和不论身处何地,总随身带着《曲人鸿爪》,在抗战与内战的烽火里,这本册子依旧在延续。直至后来远赴美国,她携带的除了结婚时家人朋友赠予的几件古董家什,便是这套《曲人鸿爪》。
张充和在收集墨宝的过程中坚持并且细致,对“曲人”标准的定义也很严格,必须是“与昆曲有关或对此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张大千为张充和画了两幅肖像也没有被收录,但当时在重庆北碚中国银行当总经理的周仲眉及其夫人,是昆曲圈里著名的票友,为曲人提供很多帮助,他便成为集子里的一名重要人物。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做法,在学术成就上,张充和为昆曲的传承和延续留下了珍贵动人的资料,从另一个角度看,她更大的贡献是传承了一个清晰的精英文化的脉络,将昆曲这一门在当时已日趋没落的小众艺术门类置于最佳的环境中保存。作为传承人的张充和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精英数据库的管理者,这个数据库是可以计算价值的实体,而张充和本人的气质、风韵、社交能力、人际关系、文化底蕴是无法衡量的附加值。
在大环境一片叫好的前提下,民营资本投身艺术行业仍旧要快慢结合,短线投资用的是生意人的做法,水涨船高,没有什么不好的,而长线的艺术教育、素质修养则更是不能忽视的。审美和品位,没有确切的标准,却代表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文化艺术行业是个可以玩的行业,也是个极端严肃的行业,把握不好,在外围转悠了一辈子,交了不少学费自不必说,最终也没摸着那道进入精英圈的门,就不值了。
文|樊晓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