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中国综合小康指数:72.4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杂志,小康,消费,资源
  • 发布时间:2011-12-14 15:27
  2011年11月,《小康》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我国2011年度“全面小康综合指数”进行了调查。

  《小康》主要通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五大方面的状况来反映中国的全面小康进程。评价参考了2011年度《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

  2011年,《小康》杂志对关系中国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即:饮食指数、消费指数、公共服务指数、生命指数、生态指数、居住指数、平安指数、信用指数、教育指数、休闲指数和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

  其中,70分以上的有7项,分别为饮食指数、消费指数、公共服务指数、生命指数、居住指数、平安指数和幸福指数,70分以下的有4项,分别为生态指数、信用指数、教育指数和休闲指数。

  经过加权综合处理,得出2011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综合指数为72.4分,比上年度增加2.7分。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启之年,“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回顾前十年成绩卓著,展望后十年任重道远。为了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今后一段时期还应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物质基础是一个社会得以发展的根本,因此大力加快经济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条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化、高度化的良好局面,为下一轮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我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保持稳定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全国R&D(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投入依然较低,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形成了显著的矛盾。今后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应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以机制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集中科研力量,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视科技成果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做好引进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完善社保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过去的十年中,反映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指标的发展势头不容乐观,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社会保障的任务依然艰巨: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层出不穷,人口抚养比将出现拐点开始上升,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挑战接踵而来,因此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的广度、深度和便利性,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已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村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城镇未就业居民等弱势边缘群体的保障问题,加快实现各省之间社会保障的异地转移,使尽可能多的人口可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

  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节能减排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但这个成绩的取得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如何在今后继续坚持和巩固节能减排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要继续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始终坚定不移地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走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提供支持)

  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