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长文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杂志,名家,八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14 17:08
退休了,朋友们劝吾发挥点余热。开始,吾不大愿意。干了一辈子“专业”,何必再去干业余呢!可听说工作开快车的人,一下子急刹车容易患老年痴呆。此说听来叫人有几分畏惧。于是,为了延缓老年痴呆,便同意做点什么业余劳作。可吾本来就文不文、武不武的,老了还能干点啥呢?还好,认识一些方块字,就帮着看点稿子吧。
帮某期刊看稿子,转眼已有几年了。有朋友问吾苦乐如何。吾曰:乐者,看稿等于读书,长了不少见识;苦者,长文矣!友颇不解:长文、短文都是读,苦从何来?吾曰:一言难尽,且听慢慢道来。
大碗喝白水,一苦也。人不喝水不行,可让汝大碗大碗喝白水,受得了么?有些文章,洋洋万言,可没有几颗米粒,实在与白水无异。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受罪,改又没法改。若把水都滤掉,只剩下几个米粒,那成啥了!
大海里捞绣花针,二苦也。有些万字长文,若有耐心读完,并非毫无见地。可一个果子,藏在无数枝枝、蔓蔓、叶叶之中,寻之非费九牛二虎之力不可;一句闪光的话,淹没在无数套话、空话、废话之中,捞之不易。如此吃力费劲,能不苦吗?
如坠九里云雾,找不着北,三苦也。有些长文,似乎也讲了点什么。可是,到处是岔路,真不知该走哪一条。一旦走错了路,要绕回来并非易事。文中不乏作者“创造”的概念、术语、表达方法,大概除了作者没几人能解。欲弄明白,谈何容易!可能是为了表示学问不浅,把一些本来不深的道理,说得深不可测;把一些本来明白的事,讲得玄之又玄,名曰“思辩”。这样的长文,一旦进入,眼要瞪得大大的,思想要绷得紧紧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且需挖空心思去解惑猜谜,焉能不苦!
才疏学浅,读之不懂,四苦也。有些长文,读了两遍,根本不知所云。吾疑自己才疏学浅,去请教专家。谁知专家看后曰:汝不必为读不懂自责,这样的文章,本来就是要叫人不懂的,若有人能读懂,学问从何来!吾听后茫然,难道让人懂的没学问,没人懂的才有学问么?这样的学问实在让人太苦了!
听到这里,朋友道:别再诉苦了!汝为编辑,让作者删短不就得了;再说,汝等可大力提倡写短文嘛!吾连忙曰:您说得是!吾谨遵教诲。谈话结束了。这位朋友不是圈内人,吾不想让他操这份心。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经过几年的折磨,可以说吾对长文已经深恶痛绝。吾曾对负责组稿的同志讲,今后,每期杂志吾只看一篇万字长文,八千字以上的看两篇,多的原样退回。但是,说归说,长文照样涌来。吾曾经想过罢工,可听了编辑部同志的倾诉,往往又让步了。他们有难处呵!
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杂志都希望约些名家的稿子。相当一部分名家若答应写稿,就提出一个前提条件:编辑不得删节稿子。名家的稿子本来就不好约,承蒙应约,条件当然接受。稿子到了,洋洋万言,甚至三、五万言。奈何?有约在先,只得用。名家就是名家。他们的稿子不乏上乘之作,但有许多稿子本来是可以写得短许多的。要名家之作吗?往往就长;要短文吗?名家往往不愿写。编辑部两难。其实,名家与长篇、大部头之间,不能划等号。吾很赞赏有一套书,院士写的短文集。名家能写出精彩的短文,那是大家。一些年前,大家写的小册子,名家写的短篇之作,常有出现。如今的确少了。
名家如此,许多非名家写东西,也动辄万字。
如今为何流行长文呢?据不少知情者讲,主要原因有四。
其一,评职称、定科研成果,论文有字数要求。职称论文、科研成果论文有无字数要求,吾作为圈外人,没有见过红头文件。不过,听朋友讲,评审时,论文长的显得分量重,自然得分高。论文的质量与论文的长短,没有必然联系,长文、短文,都有可能高质量,也有可能低质量。从理论上说,论文的质量高低,是有标准的。但是,质量的标准弹性很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断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文尤甚。而文章的长短是一个数量问题,标准不易有分歧。因此,在对文章的质量评价有不同意见时,数量的作用便显得很重要了,起码能得一个扎实认真、不敷衍塞责的评价。故评职称、报成果,论文宁长勿短。
其二,写短文在圈子里没身份。如今,无论干什么,做生意、搞学问、玩车、踢球……大多都有一个圈子。做学问圈子的形成,除了专业的因素外,还有大观点、见解相近,为人处事方式、个性相投,毕业学校、师承关系相同等因素。故做学问的人,很看重自己在圈子中的身份。论文,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对身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圈子里写、圈子里读”的形势下,影响就更不可小视了。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当然很好,可哪能写出那许多高质量的东西?质量一般,但起码数量不能一般。据说,写小说的作家,没出版过长篇是很没面子的。同样,与点小豆腐块文章,为学术界同行、特别是圈子中人所不屑,名家丢面子,非名家难以出名。
其三,新八股流行。古时写文章有老八股,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批评过新八股。如今有些文章,也是颇有八股味的。有人写文章,一前提,二基础,三条件,四自己的观点,五结语。除了第四,其余的十之七、八,全是套话、空话、官话。自己的一句话,要“搭配”三、五句空话,那自己的一页话就要“搭配”三、五页空话。如此这般,文章短得了吗?
其四,以字数计稿酬。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出版界是以字数计稿酬的。以字数计酬,今天仍是计算稿酬的基本办法之一。中国的稿酬是很低的,吾曾力主提高稿酬,尊重知识,尊重写作劳动。但因有关部门以种种理由强烈反对,未果。好在现今有了版税计酬法,不过只用于书,未用于文章。吾不大相信这是长文流行的原因之一。因为吾相信,中国的作家、学者有自己的文学、艺术、学术追求,不会为区区几个稿酬所左右。若真有人为了多获稿酬,而让读者去读那些令人折寿的冗长文章,那就有点“谋财害命”的嫌疑了。
呜呼!照此说法,长文泛滥乃一顽疾,治之难有良方了!世界上,希望总是有的,吾是乐观主义者。吾坚信,此病并非不治之症,只是对何日能有起色心存忧虑。吾并非一概反对长文。古往今来,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皇皇巨著,洋洋长卷,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还是那句老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吾观当今“无话硬找话”的“长”太多,故发了一通“呜呼长文”的议论。
文|云溪子
……
帮某期刊看稿子,转眼已有几年了。有朋友问吾苦乐如何。吾曰:乐者,看稿等于读书,长了不少见识;苦者,长文矣!友颇不解:长文、短文都是读,苦从何来?吾曰:一言难尽,且听慢慢道来。
大碗喝白水,一苦也。人不喝水不行,可让汝大碗大碗喝白水,受得了么?有些文章,洋洋万言,可没有几颗米粒,实在与白水无异。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受罪,改又没法改。若把水都滤掉,只剩下几个米粒,那成啥了!
大海里捞绣花针,二苦也。有些万字长文,若有耐心读完,并非毫无见地。可一个果子,藏在无数枝枝、蔓蔓、叶叶之中,寻之非费九牛二虎之力不可;一句闪光的话,淹没在无数套话、空话、废话之中,捞之不易。如此吃力费劲,能不苦吗?
如坠九里云雾,找不着北,三苦也。有些长文,似乎也讲了点什么。可是,到处是岔路,真不知该走哪一条。一旦走错了路,要绕回来并非易事。文中不乏作者“创造”的概念、术语、表达方法,大概除了作者没几人能解。欲弄明白,谈何容易!可能是为了表示学问不浅,把一些本来不深的道理,说得深不可测;把一些本来明白的事,讲得玄之又玄,名曰“思辩”。这样的长文,一旦进入,眼要瞪得大大的,思想要绷得紧紧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且需挖空心思去解惑猜谜,焉能不苦!
才疏学浅,读之不懂,四苦也。有些长文,读了两遍,根本不知所云。吾疑自己才疏学浅,去请教专家。谁知专家看后曰:汝不必为读不懂自责,这样的文章,本来就是要叫人不懂的,若有人能读懂,学问从何来!吾听后茫然,难道让人懂的没学问,没人懂的才有学问么?这样的学问实在让人太苦了!
听到这里,朋友道:别再诉苦了!汝为编辑,让作者删短不就得了;再说,汝等可大力提倡写短文嘛!吾连忙曰:您说得是!吾谨遵教诲。谈话结束了。这位朋友不是圈内人,吾不想让他操这份心。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经过几年的折磨,可以说吾对长文已经深恶痛绝。吾曾对负责组稿的同志讲,今后,每期杂志吾只看一篇万字长文,八千字以上的看两篇,多的原样退回。但是,说归说,长文照样涌来。吾曾经想过罢工,可听了编辑部同志的倾诉,往往又让步了。他们有难处呵!
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杂志都希望约些名家的稿子。相当一部分名家若答应写稿,就提出一个前提条件:编辑不得删节稿子。名家的稿子本来就不好约,承蒙应约,条件当然接受。稿子到了,洋洋万言,甚至三、五万言。奈何?有约在先,只得用。名家就是名家。他们的稿子不乏上乘之作,但有许多稿子本来是可以写得短许多的。要名家之作吗?往往就长;要短文吗?名家往往不愿写。编辑部两难。其实,名家与长篇、大部头之间,不能划等号。吾很赞赏有一套书,院士写的短文集。名家能写出精彩的短文,那是大家。一些年前,大家写的小册子,名家写的短篇之作,常有出现。如今的确少了。
名家如此,许多非名家写东西,也动辄万字。
如今为何流行长文呢?据不少知情者讲,主要原因有四。
其一,评职称、定科研成果,论文有字数要求。职称论文、科研成果论文有无字数要求,吾作为圈外人,没有见过红头文件。不过,听朋友讲,评审时,论文长的显得分量重,自然得分高。论文的质量与论文的长短,没有必然联系,长文、短文,都有可能高质量,也有可能低质量。从理论上说,论文的质量高低,是有标准的。但是,质量的标准弹性很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断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文尤甚。而文章的长短是一个数量问题,标准不易有分歧。因此,在对文章的质量评价有不同意见时,数量的作用便显得很重要了,起码能得一个扎实认真、不敷衍塞责的评价。故评职称、报成果,论文宁长勿短。
其二,写短文在圈子里没身份。如今,无论干什么,做生意、搞学问、玩车、踢球……大多都有一个圈子。做学问圈子的形成,除了专业的因素外,还有大观点、见解相近,为人处事方式、个性相投,毕业学校、师承关系相同等因素。故做学问的人,很看重自己在圈子中的身份。论文,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对身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圈子里写、圈子里读”的形势下,影响就更不可小视了。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当然很好,可哪能写出那许多高质量的东西?质量一般,但起码数量不能一般。据说,写小说的作家,没出版过长篇是很没面子的。同样,与点小豆腐块文章,为学术界同行、特别是圈子中人所不屑,名家丢面子,非名家难以出名。
其三,新八股流行。古时写文章有老八股,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批评过新八股。如今有些文章,也是颇有八股味的。有人写文章,一前提,二基础,三条件,四自己的观点,五结语。除了第四,其余的十之七、八,全是套话、空话、官话。自己的一句话,要“搭配”三、五句空话,那自己的一页话就要“搭配”三、五页空话。如此这般,文章短得了吗?
其四,以字数计稿酬。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出版界是以字数计稿酬的。以字数计酬,今天仍是计算稿酬的基本办法之一。中国的稿酬是很低的,吾曾力主提高稿酬,尊重知识,尊重写作劳动。但因有关部门以种种理由强烈反对,未果。好在现今有了版税计酬法,不过只用于书,未用于文章。吾不大相信这是长文流行的原因之一。因为吾相信,中国的作家、学者有自己的文学、艺术、学术追求,不会为区区几个稿酬所左右。若真有人为了多获稿酬,而让读者去读那些令人折寿的冗长文章,那就有点“谋财害命”的嫌疑了。
呜呼!照此说法,长文泛滥乃一顽疾,治之难有良方了!世界上,希望总是有的,吾是乐观主义者。吾坚信,此病并非不治之症,只是对何日能有起色心存忧虑。吾并非一概反对长文。古往今来,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皇皇巨著,洋洋长卷,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还是那句老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吾观当今“无话硬找话”的“长”太多,故发了一通“呜呼长文”的议论。
文|云溪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