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均衡教育的成都样本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成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14 15:40
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之路至今已走过8年,正处于“整体协调发展”阶段,在这座城市里,“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副市长亲自“播种”常青树
2010年11月9日上午,一场特别的面试,在成都市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举行。担任主考官的是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副主考官是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左华荣等。
然而,这并非是在招聘市长助理、市长秘书,也并非招聘市教育局局长助理、局长秘书等要职,而是在为基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们选拔一批名优教师。
“去年9月中旬,成都市教育局面向社会发布公告,希望在中心城区聘请一批名优退休教师到基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挥余热,帮助当地学校发展。我们采取的是自愿报名、公开选派的方式。”成都市教育局人事处副处长崔艳介绍说,“‘常青树’计划设立了学监、导师、把关教师三类岗位。公告发布后,不到两周就收到了200多位退休教师的简历,其中不乏居住在成都的省外名优退休教师。”
经过了严格的面试、体检、资格审核后,24位名优退休教师获聘成为第一批“常青树”计划人员,国家级示范高中四川省射洪中学的退休语文高级教师曹中晏成为了“常青树”计划的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学监,并受聘在都江堰中学开展工作。
有着40年教龄的曹中晏退休后住在成都女儿的家中,获知成都市面向社会选聘名优退休教师的消息后,他瞒着家里人报了名,直到即将下乡赴任,他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家里人做了“交待”。“我的三个儿女全都表示反对,他们问我是不是缺钱花,说每人每月为我筹集2000元生活费,一共6000元,比我去工作赚的钱还要多。”曹中晏说。
但曹中晏显然图的不是钱,已经习惯于忙碌教学工作的他,退休后呆在成都,却不会打麻将,常常感到无聊。他喜欢教书这一行,被聘为首位学监对他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荣誉。他只能和儿女解释,自己想发挥余热。
曹中晏认为,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也是学监工作的重心。这位认真的教师绝不会走过场,从去年11月到今年上学期期末结束,他一共听了都江堰中学180个教师的202节课,涵盖语、数、英、理、化、生等13个学科,写了8个听课记录本。
听完每堂课,曹中晏都要及时和老师们交流。他还根据高一、高二、高三学年的不同特点,在高一、高二年级打造有效课堂、实效课堂、高效课堂这“三效课堂”,清除政治死课堂、水课堂、乱课堂这“三类课堂”,并完成了高三年级打造高效复习课和高效评讲课的工作。“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今年都江堰中学高考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本科一次性上线比去年净增198人,本科一次性上线人数占了都江堰市的半壁河山。”
因为“常青树”下乡支教计划是成都市的首创,并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因此无形中曹中晏还承担着“探路”的职责,他受成都市教育局委托,先后起草了《成都市“常青树”计划·学监工作条例》和《成都市“常青树”计划·学监工作实施方案》。
曹中晏的探索还在深入中,从今年9月份起,他开始把工作中心逐步转移到都江堰市全市的中小学当中。
农村学校来了大教授
“李教授,Goodafternoon(下午好)!”在大邑县安仁镇中学,一群正在玩耍的学生看到李代建后,用英语向他打起了招呼,虽然其中还夹杂着汉语,但在三圈区学校,特别是农村九年义务制学校中,这样的景象还并不多见。
李代建是成都市第二批“常青树”派驻大邑县安仁镇学校的导师,今年9月13日开展工作,一到学校,他就立即召开全体6年级、初一英语老师和教务处、校领导参与的联合会议,把在两个年级全面开展他已实验成功的《国际音标过关》课改项目的思路、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在与老师们的想法达成了一致后,马上印制了教材500多套,并为师生们刻录了光盘,随后学校掀起了学习国际音标的热潮。
“在三圈区学校,英语往往是三门主课中最先掉队的学科,要全面均衡教育发展,必须要首先提高三圈区、县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按照李代建的想法,学生们的国际音标过关后,就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英语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大大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加强他们的课外阅读和口语能力。”
大邑县安仁镇学校七年级教师黄忠文在李代建的指导下,进行了七年级国际音标教学课改,9月19日至10月27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停下课本教学,使用李代建1987年开始精心编纂,在山东、浙江数百所学校多次反复试验成功的内部教材《国际音标快速入门》,全力进行集中、强化、反复拼读的国际音标过关教学。
大邑县安仁镇学校七年级三班的何亚琳在一篇题为《学习国际音标的快乐》的文章中写道,“第一次学习国际音标我怎么也拼不会,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国际音标,所以我考了一个理想的英语成绩……我要感谢李教授的教学方法,让我在英语中感到快乐。”不止何亚琳一个人有这样的体会,黄忠文发现,班里的学生对学英语的兴趣空前高涨,以前那种看到生词就会畏难的情绪渐渐消退了。
李代建每天吃、住在学校,同他一起来到学校的,还有他的老伴,李代建说,他追求的目标是做学监,因为学监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辐射范围也更大,因此,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邑县悦来镇学校也“抢”来了一名“常青树”英语导师吴忠文,这位中国前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翻译,2004年开始在成都翻译协会培训部工作。去年11月,他到悦来镇学校报到时,校长王敏亲自到他成都的家中去接他。
然而,初来乍到的吴忠文并不太适应,一方面,他对学校的许多方面都不太了解;另一方面,学校有些年轻的教师误以为他年纪比较大,跟不上时代潮流,在思想上和他较劲。吴忠文很着急,他只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真诚地对待年轻教师,和他们做朋友,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老师们渐渐地了解了身边的这位英语大家,都主动跑到他办公室,向他请教各种各样的英语问题。
吴忠文注重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对他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加强了各年级的备课组活动,还深入学生的早自习,走进课堂登上讲台。
这学期,他组织学生们开展了英语演讲比赛活动,八年级二班的40多名学生在老师不点名的情况下,个个都登上了演讲台,“虽然有的学生只说了一两句,但只要开口,我就鼓励他们。”吴忠文说,这样的活动,还要推广到整个年级乃至全校。
“编外”校长办学记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吸引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目光。这所首创农村初中寄宿制教育的学校,在地震中遭到重创。3年过去了,当《小康》记者再次来到都江堰市的时候,由特殊党费援建的七一聚源中学(原聚源中学)、由成都军区援建的八一聚源高中(原聚源四中),已经重新站立在聚源镇上了。
“2008年12月17日,学校才破土动工,而转年9月1日就要交付使用,我是2009年4月过来的,那时候这块地刚刚平整过,这样的景象让我感到非常焦急。”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校长江宏说。
然而,短短8个月的重建,却让校园焕然一新。七一聚源中学的校门口刻着“铭记党恩”四个大字,学校的面积扩大到了80亩,操场铺设了塑胶跑道,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学生食堂干净卫生,宿舍宽敞明亮,还有先进的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和校园电视系统,这些设备甚至超越了大城市里的很多学校。
“重建改变的不仅仅是设施。”江宏说,“两年来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坐在一旁的都江堰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刘建指着江宏说,“这两年,这位都江堰的‘编外’教师比‘编内’教师还要辛苦。”
在江宏的名片上,实际上还有着另外一个头衔:成都七中教务处副主任。两年前,他接到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和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两所学校副校长的任命书后,便离开了成都七中这所百年名校,和当时的成都七中校长助理陈刚、教务处副主任胡勇一起投身到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和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的建设之中。当时,成都市决定把灾区学校的恢复重建纳入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规划当中,全面提升灾区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品质。于是,市区名校纷纷进驻灾区,有的“领办”,有的“结盟”,有的干脆纳入其名下。
“成都七中一下子领办了两所学校,我和陈校长、胡校长刚来的时候,得知我们领办了一所初中学校、一所高中学校后,都感到压力很大,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好成都七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把领办的两所学校办好。”江宏说,后来他们“打”上了成都市最好的初中学校之一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主意”,利用卫星网络,他们把成都的课堂“搬”到了都江堰,供年轻老师们学习、借鉴。
有着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江宏深知,城乡学校之间有着生源上的差异,因此,单纯地把名校的课堂直接“搬”来还远远不够,对于名校经验,必须选择性地吸收,“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据江宏介绍,每周,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都会派出三名教师到成都七中高新校区参加培训,完全介入他们的课堂和管理;学校还把老师分成不同的教研组,让他们和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老师们一起交流、研修;还请了很多专家为老师们讲课,去年11月,“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会”在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举行,2009年才入职的年轻语文教师何倩有了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同台执课的机会,结果,经过了一个多月打磨的课受到了众多名师的好评。“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的教育观和自信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江宏说。
均衡和谐教育的“成都标本”
曹秦蓉,双林小学校长、树德小学校长,双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吴光平,四川省列五中学校长,列五中学书池学校校长;曾蓉,成都市成华小学校长,成都市石室小学校长……在成都,尤其是成华区,像这样身兼数职、担当重任的教育人物有很多。
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局长李香贵介绍说,成华区有着“老工业基地+大农村+农民工子女聚集”的特殊区情,而集团化办学、校长走校、教师走校、学生走班等机制,让成华区稳步实现了从“分散薄弱”到“统筹均衡”,从“统筹均衡”到“内涵提升”,从“内涵提升”到“优质和谐”的几次重大跨越,有人说,这是均衡和谐教育的“成都标本”。
2003年以来,成都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开启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当年年底,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代表的教育八大措施。首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硬件”问题,同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软件”问题,出台了《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转年,曹秦蓉临危受命,调任处于企业子弟校分离改革阵痛中的二仙桥学校,担任校长。针对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工人、农民和外来农民工家庭的特点,学校教育以礼仪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到2007年9月,成华区有21名校级干部交流到“薄弱学校”,有效地提升了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2008年,曹秦蓉调任双林小学校长,在原有示范校的基础上,以“成都名师堂、课程资源库、科技创新源、优生起源地”为发展点,进一步挖掘内涵,提升品牌。2009年,双林小学成为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首批名校集团,再一次成为了区域教育“巅峰上的领舞者”。“在成华区,城乡统筹一体化的主要做法是集团式的引领相对薄弱的学校,强学校和薄弱学校捆绑式的发展,以强带弱,促进各个学校发展。”成都市成华区副区长曹晓琼告诉《小康》记者,集团化办学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在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师资实现双向“对流”。
成华区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只是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整体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曾指出,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征程中,实施成都教育“12346”发展思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切合现实所需,关乎未来所系。而“12346”中的突出“两大主题”,即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左华荣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市用城乡一体化的办法来致力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行政的手段为突破口,走向了机制,提出“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推进城乡教育在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师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育经费等六个方面‘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均衡化的教育”,但有了机制还不够,还要走向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文化,让城乡教育一体化成为成都的一种城市精神,“这种统筹城乡均衡、城乡一体化的意识、情怀,比机制还要宝贵。”
文|《小康》记者 鄂璠成都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