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提升全球经济话语权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GDP,全球经济,贸易逆差,人力资源
  • 发布时间:2011-12-23 13:37
  12月11日是中国入世10周年纪念日。10年前的2001年,中国的GDP为95933亿元,进出口总额为5098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662亿美元。到2011年,中国的GDP预计将突破40万亿元,进出口总额预计突破3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预计突破1.7万亿美元。在这10年里,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全球经济地位的上升反映了一个客观的实力变化。但要使这种变化投射到全球经济的治理权和话语权的提升上,则并非体量增加就可自动达到。

  平心而论,比起10年前,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还是有相当大提升,同时也要承认,治理权的提升与中国目前的体量相比,则远不匹配。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还没有进入现存国际经济制度的核心和深层。

  中国之所以还未能获取相应的全球经济话语权,原因之一在于,现存国际经济制度延续了60多年,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利益格局,任何一个后来者加入这个体系分割其利益,都会遇到既得利益国家---主要是美欧日---的阻挠。现存利益者肯定会维系已有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这种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的利益排他性,必会成为新兴国家参与其中的屏障。

  全球经济治理权的获得,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这里就存在一个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去争取规则制定权的问题。

  从中国目前来看,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庞大的13亿人的大市场,以及蒸蒸日上的发展速度,无论美欧日,都不会轻视。尤其他们如今身陷危机,更是如此。而对中国来说,过去依靠它,引来了外资,发展了中国经济,进而提升了国际地位;未来,还要依靠它,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力。

  美国在经济起飞时期,也像中国一样,通过输出商品,确立了自己的贸易大国地位。但二战后,随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美国开始以贸易逆差的形式为世界经济提供流动性,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向美国出口商品赚取美元。一直到今天,美国在对外贸易中都是逆差。

  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实力超强的结果和标志,但逆差又进一步增强和巩固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贸易逆差中,美国一方面廉价享用世界各国的商品,改善人民福利;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又借着贸易逆差,在全球化范围内不断膨胀,“开疆拓土”。因为在其他国家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出口的背景下,美国就能很方便地打开他国市场的大门。巨额贸易逆差还是美国发起贸易战、扩大服务贸易和获取全球化利益的“武器”,逆差也助长了全球“美元化”趋势,为美国转嫁风险创造条件。

  正因为长期的巨额贸易逆差,使得世界经济很难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从这个角度看,也可说世界经济被美国所“挟持”。

  美国之所以能够以贸易逆差做武器,当然是因为美国是个内生性的经济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自我调整能力和抗击风险能力。

  某种程度上,中国与美国非常类似,都是资源消耗大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中国的市场比美国大得多,因此,如果改进中国经济中某些劣势的话,能够代替美国发挥世界商品“蓄水池”的作用。

  要激活13亿人的大市场,中国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改变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否则,中国还依赖出口,无论经济规模做到多大,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经济治理现有规则中的身份。

  总之,以中国的经济分量并且将继续壮大的规模,几乎别无选择。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其中一条,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借助当下全球的经济危机,并利用好自身的实力,改革国内的经济结构,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建立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

  本刊评论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