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热与难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CCTV,跨国并购,TCL,联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31 11:53
“谢谢你给我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在2011CCTV年度经济人物节目录制现场,一句寄语录播两次之后,联想弘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赵令欢打趣说。做投资多年的赵令欢当然明白,现实投资业务中从来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他喜欢将“机会”挂在嘴边:“做生意最珍贵不是过去挣来的钱,而是今后的机会。”
聊起跨国并购,赵令欢脱口而出一条准则:不捡便宜。“我这些年的体验都说明便宜没好货,别人的破烂在你这儿仍然是破烂,你会很快觉得这是很大的麻烦。”
2011年12月12日下午,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弘毅投资的赵令欢在央视全球财经论坛上聊起跨国并购。
过去6个月,来往于纽约的中国企业家和经济官员“比去年或者今年上半年明显增加”,以至于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觉得“过去几个月到纽约花的时间有点太多了”,因为“朋友越来越多,他们每来一批我就要去一次”。
明年跨国并购将明显增加
2011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用跨国并购的方式在全球市场显示中国存在。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超过300亿元,相比去年大幅增长。
一些声音将其解读为,这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力量的“外溢”现象。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推进,加之欧债危机,未来三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将不低于吸引外商投资规模。
目前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完美时刻吗?李东生认为对于并购来说并不存在“完美时刻”。按照百分制判断,李东生给出80分,詹纯新给出70分,孙丕恕给出75分左右,做投行的赵令欢给出30分的判断。
“并购是买生意不是买东西,一般有三年之痛七年之痒。因为收购不是去买资产,而是买今后的现金流,今后的现金流是以今后运作及制造出来的价值、产生的利润来形成的。”
赵令欢表示:“这个时候是想买的人最容易犯错的时候,觉得便宜。现在也是想卖的人最无奈的时候,本来不想卖现在也愿意卖。所以这个时候是应该动脑筋,小心的时候。”
成功并购仅占30%是铁律
虽然公开的案例绝大多数都是成功的,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并非一路欢笑。正如张维迎所说:“成功者的故事只能听一听,因为成功者故事讲出来跟实际有很大差距,尤其坐在(演讲)台上讲更是这样。”
统计表明,事实上全世界这些年跨国并购成功者仅30%,这是跨国并购的铁律。
2008年,詹纯新的中联重科用17亿元买下世界混凝土机械的顶级企业意大利CIFA公司,随后的冲击远远超乎想象。当意大利总统把“莱昂纳多”奖的奖杯授予詹纯新的时候,只有詹纯新、赵令欢等人知道并购过程的一路艰难。
评论者认为,这充其量是收购了一个没落贵族,甚至已然是一个垃圾。但是,詹纯新却肯定地说“这是一个完美的收购”。中联重科得到了品牌、技术,以及市场。“中联收购CIFA以后,把CIFA很多技术用在中联的产品上,一下把中联混凝土机械这个技术提到了世界顶端水平。”
与詹纯新共同完成收购的合作伙伴赵令欢却不言“完美”。他保守地认为,“这是个成功的案例。这个收购经过多年,还经历了金融危机严寒冬天的考验。是否完美,大家各执一词。”
TCL收购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出现亏损,被外界评价为“导致TCL失去五年”。对此,李东生承认的确“经历了一个很困难的时期”,“对并购的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资源准备也不足,而且过度自信。两年的亏损也是非常煎熬,差点给打趴下去了。”
TCL对汤姆逊彩电业务判断失误,在彩电技术转型和市场方面吃了大亏。李东生认为:“这也使得我们项目并购遭受特别大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对并购的一个体会是:对未来市场判断一定要做的精准,并购本身是管理很复杂、挑战很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最好不要同时在技术转型方面再去做,除非你确实很肯定它新的技术能力是你所想要的,否则所带来的压力可能不一定承受得了。
上个月考察美国甲骨文公司归来的李东生深有感触:“甲骨文是很奇特的,每年都并购几十个公司,并购都很成功,而且并购几乎不找外面的合作伙伴,有专门一套的并购体系来做,但中国企业现在没有这种能力,可以说没有哪个企业有这种能力。”
即便跨国并购已被演绎得千难万难,但是对于跨国并购的几个关键问题,有过跨国并购经历的人观点基本趋于相似。
詹纯新说:“回顾整个并购,觉得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方向,二是账是不是算清楚了,三是选伙伴选得对不对。”
并购的是企业,整合的是文化
还有更难的问题。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柳传志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并购里边最大的一个困难,实际上还是文化的磨合。就是如何使得不同背景、不同企业、不同国家人怎么能够在一起好好合作。
长期生活在美国的陈志武也有同感,“中美两方面看待同样问题的视角差别真是很大。美方专家和官员都是在讲中国应该做什么,基本上在说教中国应该做什么。”
李稻葵认为在谈论欧债危机以及20年期美债被下调等具体事件时,背后暗含着一个大趋势:美国处在相对控制力下降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会有很多变化,其中包括美国的精英、老百姓对于自己的社会深深的忧虑,也包括自信心的下降。这种不自信、忧虑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对中国一种担心。
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芬.欧伦斯也承认,美国一些企业、个人对中国存在一种想法:中国现在在歧视外资企业,也在歧视美国的工人。不管这种观点对不对,美国很多人现在就有这么一种印象,再加上一些竞选的原因,“这些人就会说,我们美国人没有犯什么错,都是中国惹的祸,导致美国这么多人失业。”
张维迎更是拿“农村小伙娶没落家族公主”来类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遭受到的困难。“从小养成的习惯还是公主的习惯,农村出身的小伙子受不受得了还是一个大的问题??不管怎么说,美国人、欧洲人要接受中国人的领导也是有相当的心理障碍。我们要对它们企业收购成功,很可能比它收购我们成功面临的困难会更大一些。”
文化整合,这个老生常谈的陈旧话题,依然没有靠谱的攻略和答案。
“文化整合真的那么难吗?”当本刊记者向赵令欢提问时,赵令欢长舒一口气,一副一言难尽的表情。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武 | 北京报道
……
他喜欢将“机会”挂在嘴边:“做生意最珍贵不是过去挣来的钱,而是今后的机会。”
聊起跨国并购,赵令欢脱口而出一条准则:不捡便宜。“我这些年的体验都说明便宜没好货,别人的破烂在你这儿仍然是破烂,你会很快觉得这是很大的麻烦。”
2011年12月12日下午,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弘毅投资的赵令欢在央视全球财经论坛上聊起跨国并购。
过去6个月,来往于纽约的中国企业家和经济官员“比去年或者今年上半年明显增加”,以至于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觉得“过去几个月到纽约花的时间有点太多了”,因为“朋友越来越多,他们每来一批我就要去一次”。
明年跨国并购将明显增加
2011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用跨国并购的方式在全球市场显示中国存在。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超过300亿元,相比去年大幅增长。
一些声音将其解读为,这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力量的“外溢”现象。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推进,加之欧债危机,未来三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将不低于吸引外商投资规模。
目前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完美时刻吗?李东生认为对于并购来说并不存在“完美时刻”。按照百分制判断,李东生给出80分,詹纯新给出70分,孙丕恕给出75分左右,做投行的赵令欢给出30分的判断。
“并购是买生意不是买东西,一般有三年之痛七年之痒。因为收购不是去买资产,而是买今后的现金流,今后的现金流是以今后运作及制造出来的价值、产生的利润来形成的。”
赵令欢表示:“这个时候是想买的人最容易犯错的时候,觉得便宜。现在也是想卖的人最无奈的时候,本来不想卖现在也愿意卖。所以这个时候是应该动脑筋,小心的时候。”
成功并购仅占30%是铁律
虽然公开的案例绝大多数都是成功的,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并非一路欢笑。正如张维迎所说:“成功者的故事只能听一听,因为成功者故事讲出来跟实际有很大差距,尤其坐在(演讲)台上讲更是这样。”
统计表明,事实上全世界这些年跨国并购成功者仅30%,这是跨国并购的铁律。
2008年,詹纯新的中联重科用17亿元买下世界混凝土机械的顶级企业意大利CIFA公司,随后的冲击远远超乎想象。当意大利总统把“莱昂纳多”奖的奖杯授予詹纯新的时候,只有詹纯新、赵令欢等人知道并购过程的一路艰难。
评论者认为,这充其量是收购了一个没落贵族,甚至已然是一个垃圾。但是,詹纯新却肯定地说“这是一个完美的收购”。中联重科得到了品牌、技术,以及市场。“中联收购CIFA以后,把CIFA很多技术用在中联的产品上,一下把中联混凝土机械这个技术提到了世界顶端水平。”
与詹纯新共同完成收购的合作伙伴赵令欢却不言“完美”。他保守地认为,“这是个成功的案例。这个收购经过多年,还经历了金融危机严寒冬天的考验。是否完美,大家各执一词。”
TCL收购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出现亏损,被外界评价为“导致TCL失去五年”。对此,李东生承认的确“经历了一个很困难的时期”,“对并购的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资源准备也不足,而且过度自信。两年的亏损也是非常煎熬,差点给打趴下去了。”
TCL对汤姆逊彩电业务判断失误,在彩电技术转型和市场方面吃了大亏。李东生认为:“这也使得我们项目并购遭受特别大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对并购的一个体会是:对未来市场判断一定要做的精准,并购本身是管理很复杂、挑战很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最好不要同时在技术转型方面再去做,除非你确实很肯定它新的技术能力是你所想要的,否则所带来的压力可能不一定承受得了。
上个月考察美国甲骨文公司归来的李东生深有感触:“甲骨文是很奇特的,每年都并购几十个公司,并购都很成功,而且并购几乎不找外面的合作伙伴,有专门一套的并购体系来做,但中国企业现在没有这种能力,可以说没有哪个企业有这种能力。”
即便跨国并购已被演绎得千难万难,但是对于跨国并购的几个关键问题,有过跨国并购经历的人观点基本趋于相似。
詹纯新说:“回顾整个并购,觉得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方向,二是账是不是算清楚了,三是选伙伴选得对不对。”
并购的是企业,整合的是文化
还有更难的问题。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柳传志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并购里边最大的一个困难,实际上还是文化的磨合。就是如何使得不同背景、不同企业、不同国家人怎么能够在一起好好合作。
长期生活在美国的陈志武也有同感,“中美两方面看待同样问题的视角差别真是很大。美方专家和官员都是在讲中国应该做什么,基本上在说教中国应该做什么。”
李稻葵认为在谈论欧债危机以及20年期美债被下调等具体事件时,背后暗含着一个大趋势:美国处在相对控制力下降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会有很多变化,其中包括美国的精英、老百姓对于自己的社会深深的忧虑,也包括自信心的下降。这种不自信、忧虑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对中国一种担心。
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芬.欧伦斯也承认,美国一些企业、个人对中国存在一种想法:中国现在在歧视外资企业,也在歧视美国的工人。不管这种观点对不对,美国很多人现在就有这么一种印象,再加上一些竞选的原因,“这些人就会说,我们美国人没有犯什么错,都是中国惹的祸,导致美国这么多人失业。”
张维迎更是拿“农村小伙娶没落家族公主”来类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遭受到的困难。“从小养成的习惯还是公主的习惯,农村出身的小伙子受不受得了还是一个大的问题??不管怎么说,美国人、欧洲人要接受中国人的领导也是有相当的心理障碍。我们要对它们企业收购成功,很可能比它收购我们成功面临的困难会更大一些。”
文化整合,这个老生常谈的陈旧话题,依然没有靠谱的攻略和答案。
“文化整合真的那么难吗?”当本刊记者向赵令欢提问时,赵令欢长舒一口气,一副一言难尽的表情。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武 | 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