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荷兰人的中国中西部纪行(之一):重庆

  编者按:荷兰记者迈克尔·霍绍夫和建筑师丹·罗格文历时两年,实地走访了在西方少人为知的中国中西部的16个城市,并把研究和探访手记写成了《中国的新兴超大城市》(How the City Moved to Mr.Sun: China’s New Megacities )一书,授权本刊独家发表精彩摘要。

  邓师傅用自己的围裙擦了擦手,做出一个“欢迎光临”的姿势,把我们请进他那个由竹子搭成、房顶盖着波纹钢和帆布的简陋餐馆。

  手写的“梁平餐馆”的牌子挂在进门处。梁平是邓师傅的家乡,距离重庆3小时车程。屋子中间是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两个煤气炉,旁边是碗、蔬菜、肉和面条,邓师傅的妻子在忙着做饭。

  邓今年37岁,18岁离家去上海打工,做漆匠。他回忆说,在上海工资不高,唯一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在装修的东家做阿姨的妻子。重庆近年来发展很快,于是他们决定回到重庆,以每天2美元的价格租下了这个简陋的棚子,开了家小餐馆,每天从早晨7点工作到晚上11点,只有“十一”和春节休息,回梁平看望14岁的儿子。

  由于近年来发展迅猛,全世界的记者们都不吝笔墨给予重庆独家报道。英国《卫报》说它是“地球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中心”,美国《外交政策》称之为“长江上的芝加哥—— 你所听说过的最大的城市”,德国的《明镜周刊》则干脆以“超大都市”称呼它。

  在我们眼中,它是弗里茨·朗(魏玛时期德国著名导演—— 编者注)导演的《大都会》和电影《银翼杀手》中洛杉矶的混合体。在长江和嘉陵江交界处的山一边,林立着数百座塔楼,楼的空隙间不时飞驰过单轨轻轨车。盘旋其中的,是两三层楼的高架桥,仿佛是被垫高的云霄飞车。头顶上,过江索道正在把人们从江的一边送到另一边,在塔楼的顶上穿梭往来。夜幕之下,其天际线堪与上海和香港媲美。

  1997年,重庆成为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其人口有3200万,与乌干达、伊拉克或加拿大的人口相当;其面积有8.2万平方公里,与奥地利差不多大小。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助推了重庆的发展—— 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公司把生产基地从工资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迁到重庆。这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工作机会,很多中国内陆的农民不需要再去沿海地区找工作,直接去了重庆。

  因此,庞大的外来务工者群体成为重庆最大的特点和问题。像邓师傅一样的外来务工者有300万人之多,大部分来自重庆周边的农村,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挣钱回家乡买房子。

  在梁平,人均年收入只有600美元,而邓师傅和妻子一年可以挣7000美元,虽然辛苦但他觉得很值得。他们说,总有一天还是要回家乡去。他们骄傲地告诉我,已经在梁平买了80平米的房子,接下来要攒钱给儿子上学、给自己养老。

  约一年后我们再去重庆,“梁平餐馆”已经拆迁了,代之以林荫大道、电影院、网球场和咖啡馆,以及多达14家的房产中介,不时可见豪华轿车出没。现代化迅速地席卷了重庆,祝邓师傅他们一切安好。

  迈克尔·霍绍夫 丹·罗格文 (荷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