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樟楠散文的评论,最后,还是他自己在后记中一句“土腥味的文字”契合我心。
人们都说樟楠的文字质朴,亲情感人。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作文时最不能忘的“土腥味”。
先来说这个“土”字。作者把书中写母亲的那一部分文章的开篇定为《一把老黄土》。细想之下,是大有深意的。可以说,整部书的基调就是一把老黄土--“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庄稼人都是从土里来,再到土里去。我离家几千里,有家里这把土,心里就踏实多了。”
之后,樟楠接着写,“母亲还说:‘妈如果走了,回不去家了,你就把妈和这把土埋在一起。妈入土为安,魂儿也就回去了。’”--这让人想起电影《黄土地》给人的那种厚重悲怆的感觉。中原大地上土地和农民的生息轮回就是几千年中国的缩影。为什么樟楠的散文能打动人心,他抓住了“土”,也就使他的散文有了根基,使他不可能轻飘飘。
樟楠的“土腥味”还表现在,他的词汇是“土”的,贯注在文字中的情感也是“土”的,大多数时候表现出农民的方式。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没有矫揉造作之嫌,没有时下散文作家的圆滑。
另外,樟楠在写作时用了很多乡音,不惜在括号里注上音。这些乡音把人们带进浓浓的乡土氛围,对作者的叙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不要小看这些词汇的作用,它们把来自豫西土地的气息和信息、温度和形态、表情和模样,甚至中国人几千年农业文明延续下来的那些古老又温暖、厚重又沧桑的物事和记忆,再次带回到你眼前。
人们常说贫穷的地方人心也是贫瘠的,甚至残酷的。可是看樟楠的散文,让人体会到一种伟大的亲情之爱。往大里说,让人看到中国人其实拥有很了不起的素质:一个如此贫穷的家,家里却充满了爱: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夫妻之爱、姊妹之爱??他们如此团结,亲情血浓于水,情感是这样细腻深沉,而爱又是这么无私。
樟楠的散文是用充满土腥味儿的文字写就的,这些土腥味儿的文字因一个“真”字,有了催人泪下的力量。他的文字都是直接甚至粗疏地闯入读者的眼帘,可是奇怪的是,这些看起来直接甚至粗疏的文字,反而比那些弄得很精致唯美的文字更有力量,更能击中人们的心房。也许正是因为情感的真纯,便有了这种直接到达的力量。
一个有真情怀的人,才能写出真性情的文字。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激烈转型,传统道德价值观念面临挑战的时代,樟楠用他朴实真情的文字,补缀着中国人情感殿堂,捡拾着那些正在远离我们的美好记忆,提请人们牢记中国人“情”的文化之根。而这些,也许正是他文字的价值所在。
《一把老黄土》
樟楠
花城出版社
定价:29.00元
文|何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