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无求花”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家政,出国留学,立长制,独生子女
  • 发布时间:2012-02-17 14:32
  若干年前,读过一位老领导写的一篇散文《无求花》。这位老领导家的阳台上养了些花。一次,举家外出,好些天才回来。由于无人照料浇水,阳台上的花大多枯死了。只有一个小盆中的几棵纤细小梗,不但没死,而且开出几朵小小的、淡淡的花来。他把这种花称作无求花。它要求人的很少很少,却仍然顽强地奉献出花朵。在吾看来,文章赞扬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提倡对社会对他人少要求、少索取的奉献精神。

  好些年了,对这篇文章和无求花渐渐淡忘了。可不知怎的,这些日子又想起无求花来,而且,心绪颇为复杂。

  人们经常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我们的花朵们怎么样呢?孩子们赶上了好日月。就拿身边的孩子们来说吧,从小喝牛奶还不够,要喝进口的配方奶粉;大人吃的菜饭本来就够奢侈了,可怕孩子不喜欢,还得单独开小灶;水果换着样劝着吃,孩子吃一口,长辈笑几声;买衣服、买玩具,花上一百二百的,眉头都不皱一下,哪个孩子的东西不是成箱成柜的……在众人的呵护下,花朵开得娇艳欲滴,十分惹人喜爱。

  按理说,花儿开得艳、开得美,种花、育花的长辈应该欢欣雀跃。但是,吾见到的一些长大成人的孩子,着实叫人心情轻松愉快不起来。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几年过去了,路不会走,连手足也不知放哪里好,星丁点儿的事,都要请示父母;若领导批评几句,或什么事情不如意,那仿佛天要塌了,哭天抹泪是轻的,要死要活的有之……家里的活,什么都不愿干,也不会干。他们有一套理论:难道要把人人都培养成家政服务员吗?雇个人不就得了。看着他们,吾想起了“无求花”。如果十天半月没人浇水照料,这些在长辈眼珠里成长起来的花,会怎么样呢?不敢想!

  有人说,这不仅仅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还因为社会现实将竞争提前了。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得出国留学或在国内上名牌大学;要考名牌大学,就得上重点中学;要上重点中学,就得念重点小学;要念重点小学,就得进优等幼儿园;要进优等幼儿园,就得从一出生做起,开发智力,培养情商……唉!连说起来都觉得累,更别谈做了!然而,城里的很多人都在这样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嘛!但是,这样做就真能培养出龙、凤?吾有点怀疑。这使吾想到与某君的一番谈话。

  某君年岁不大,十分喜欢读书、想问题。一次,吾与之闲聊,神侃历代王朝兴衰得失。他问吾:“若把历代帝王按王朝编成一个个队,哪个王朝队能得冠军?”吾思索了一会儿答道:“依吾愚见,清帝队恐怕可以得冠。”“所见略同”,他又说,“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吾对历史没有研究,愿意领教。”“谈不上指教,一管之见而也。”

  接着,此君说出一番话来。清帝所以如此,得益于从康熙始,废止了“立长制”,即废止了立长子为储君的制度。立长制下,皇帝的长子是法定的储君。故从出生之时起,便被特殊保护起来。既怕有病有灾,又怕遭人暗算,还要担心出意外。许多储君直到接位之时,连紫禁城都未出过;有的储君即使出了京城,也是里三层、外三层地被千百人包裹着。这样的储君,几乎不食人间烟火,对社会没有任何亲身的了解,更没有经历过政治上的风浪,即使受名师教育,学富五车,最多是一个书呆子而也。他们能治理好国家吗?当然难矣!废除立长制,择贤而立,情况就不同了。皇子们不仅要读书,还常常奉旨办事;有的皇子还住在皇宫外,生活在社会中;往往还要经历竞争的考验。清帝中之所以鲜有昏庸无能之辈,得益于“择贤立储”多矣。

  吾于历史只是知些皮毛而也,对清史更无研究。但此君的一番话,吾觉得颇为在理。当然,今百姓之子女,与昔日帝王之子根本不同。但在如何使子女成功问题上,“废除立长制”,对今天百姓培养教育子女是应该有所启迪的。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如何才能成龙、成凤呢?在物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已是“无求花”。他们想要的,长辈早为他们送上来了;他们没想到的,长辈们也为他准备好了。已经“供过于求”,孩子们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如今的孩子,说他们在温室中成长,已经不太贴切。应该说,大多数孩子是在长辈的眼珠里长大的。但是,这样的“无求花”,是那位老领导在文中颂扬的无求花吗?

  显然不是!据吾体会,老领导在文中对无求花的颂扬,是对能在恶劣环境生存、并有所作为的顽强生命力的歌颂和提倡。今天的孩子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别说有所作为,有几个能生存下来呢?别说十天半月不浇水,只要一天两天没人管、或者呵护不精心,恐怕许多花就会枯萎凋谢了。

  其实,并非大多长辈不知道要让孩子经受锻炼的道理。不少有文化的长辈,更是常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吾有些不解,既然大多长辈知道这些,那为什么很多孩子还是成了上述那样的“无求花”呢?想想自己一家,看看左邻右舍,似乎有些明白了。

  为无情的竞争所累。如今,不仅生意场上讲竞争,几乎事事处处都在激烈竞争。上学、找工作、创业、生活好坏……什么不靠竞争呢?不是靠本事竞争、金钱竞争,就是靠“人脉”关系竞争。尤其是那些“草根”家庭,要胜出更得竞争了。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事业的继承者,未来的依靠和希望。成功的父母,企望“世代簪缨”;失意的家庭,盼望子女光耀门楣。于是,想尽办法将孩子捧在手心里,倾其所有不让孩子屈着。别人家孩子有的,咱家的孩子也得有;别人家能为孩子做的,咱也要做……大家担心孩子从小就在“成长竞争”中落了后,希望为孩子将来在竞争中胜出,打好基础。

  输不起。如今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养育、培养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成功是百分之百,失败也是百分之百。孩子不能有半点闪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故对于孩子,要优之再优,保险又保险、呵护又呵护、顺从又顺从。

  激烈的竞争,只有一个孩子,这是客观现实,都须直面。父母、长辈面对现实而产生的上述心理,持有的上述愿望,完全是有道理的。然而,良好的愿望就一定能产生良好的结果吗?吾想,大多家长都会回答“未必”。那么,既然大多长辈都知道仅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又为什么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而很少顾及后果呢?以吾之切身感受而言,乃因情感淹没了理智之故矣。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曾对吾言,欲教育好孩子,有三点极重要:以鼓励为主,少指责;严格要求,有时近乎残酷;全家意见要统一,不能有分歧。吾以为,第一点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第二点、第三点,实在太难了。孩子乱扔东西,妈妈去批评。可孩子一哭,妈妈就心软了,一把搂过孩子,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孩子不自己吃饭,本来让他饿饿就吃了,可奶奶心疼,怕孙子饿着,没等上两分钟便端过小碗喂起来。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爸爸厉声命令必须去;可爷爷看见孩子的可怜样儿,忙说“明天去就明天去吧!”……

  自家骨肉,孰能无情?这些事情,这些想法,这些做法,往往不是一个对错、好坏所能了得的。但尽管纷繁,每每看到身边的孩子,吾还是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老领导文中讲的“无求花”。风雨人生告诉吾,一年四季,哪能总是明媚的艳阳天?人生之路,哪能总是坦坦荡荡的阳关道?如果天降不测风云,吾辈心爱的孩子会怎么样呢?如果孩子在崎岖的山路上跌倒了,能爬起来吗?吾有些茫然!

  文|云溪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