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总相宜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绿茶,红茶,内销,外销
  • 发布时间:2012-06-27 14:21

  中国的茶产业恐怕还是要走差异化的市场路线,内销与外销的差异,体现在让老外领会并认同绿茶的口味,并非简单地模仿欧式红茶。

  茶树原生中国,中国人最先发现茶之奇妙和最先把茶融入生活而不可分割,现在中国人又感叹于茶之遍布全球而中国茶所占市场份额之微。

  在商业社会观察一事一物的价值,人们或多或少会以其市场表现来检验。国际茶叶市场红茶(准确地说是经过欧洲人改造后的欧式红茶)占压倒性地位,70%为红茶市场,中国茶业虽然垄断了绿茶交易,怎奈绿茶在总的市场份额仅占30%左右,因此在国际茶业市场中国茶业处下风。

  中国大多数人嗜好绿茶,绿茶略显苦涩恰好是中国人对人类味觉认知的一大拓展,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苦味的张扬竭尽其能,中国人性格、文化中所倡导的包容和内敛,尽在五味杂陈之中。绿茶所带来的“苦尽甘来”的意境,惟中国人自古传承至今,中国人口基数世界之最,则绿茶的消费也无可匹敌。

  欧洲人嗜甜,红茶经改造后成为甜蜜的宠儿,欧式红茶之所以走遍全球,恐怕与欧洲人200年的殖民史相关,就如同英语加上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成为众多国家曾经和现在的官方语言一样,欧式红茶也有其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脉络。

  但凡有些名气的绿茶坚持采取典型的传统制作模式,加上目前的小农经济结构,其个性化、人工化的生产,契合在中国式的茶叶消费文化之中。譬如茶中之珍品“明前茶”,只有人工才能够如此精妙而准确地在清明前后那个短短的窗口期内作出判断,识别茶树枝桠顶上独有的一个叶芽,唯有技艺娴熟的炒茶工一抓一抛地翻炒出来的韵味才被识货的茶客所认可,从采摘到炒制再到连夜包装,价值不菲的“明前龙井”奇货可居。

  欧式红茶则带有典型的工业化印记,产出要大,制作效率要高,产品规格要整齐划一,个性化要让位于效率。种植的规模化和制作的工厂化,如同工业化浪潮引领了世界潮流,也创造出欧式红茶那种一包立顿往杯子里一扔,加上水即可饮用的,工业时代的“盒饭式”茶文化。

  让中国人从绿茶占主流的消费传承改为欧式红茶占主流,就如让世界(特别是欧美)从欧式红茶占主流改为中式绿茶占主流一样,存在巨大的现实背离。

  中国土地资源、特别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土地资源稀缺,得天独厚的西湖龙井的正宗产地梅家坞,不可能像其它工业化生产基地那样被复制。令中国茶农的生产制度一夜之间实现规模化、工业化颇不现实。国际茶叶巨头选择的大生产基地,大都处于气候相宜、土地资源广袤的国家。

  追求中国绿茶的国际认可度与欧式红茶追求中国市场的认可度是并行不悖的,中国人对绿茶根深蒂固的喜好,并不妨碍欧式奶茶在城市消费群体中大行其道,更没有妨碍立顿这样的工业化茶叶巨头主导中国超市的货架。

  小农生产模式和人工采制,导致中国茶的本大量少利薄,虽然珍品茶价格水平不低,但是远离大众消费能力。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以茶叶消费价格大幅度上升换取茶产业的利润,中国的茶叶消费市场是萎缩还是扩张呢?

  中国的茶产业恐怕还是要走差异化的市场路线,内销与外销的差异,体现在让老外领会并认同绿茶的口味,并非简单地模仿欧式红茶。主流与精品的差异,体现在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与小众的高端品位追逐。

  就茶消费而言,是让不识茶包中为何物的洋袋泡茶占领国人的茶杯,还是让一颗颗遇热水而飘然而立的龙井、碧螺春叶芽为饮者带来从视觉到味觉的愉悦,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坚守。

  文︳老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