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的是真品吗?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艺术品,赝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0-12 16:13
赝品满天飞
美国联邦法官保罗·贾德飞(Paul G. Gardephe)的简历上写满了各种光辉事项,但并不包括一个艺术史学位。然而,他遇到了一个即便杰出的艺术专家也难以回答的问题:署名波洛克、德·库宁和罗斯科的三幅作品是真的还是假的?英国高院的法官加斯蒂斯·纽维(Justice Neway)也遇到了相似问题。俄罗斯石油大亨、亿万富翁斐克塞伯格(Viktor Vekselberg)要求佳士得拍卖公司返还170万英镑,因为他发现自己买到的画是赝品。而佳士得请来的专家拍胸脯保证画作绝对是真的,顶多只能说艺术家画得不太好而已。
尽管目前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表明涉及艺术品真伪的案件是否有所增长,然而,随着艺术市场的价格上涨,人们更倾向于在真伪问题上诉诸法律。结果是,对于艺术往往一窍不通的法官和陪审团,需要在毕生研究一个笔触的专家争吵不休的时候,进行最后的仲裁。
艺术品造假并非新鲜事,只是现在买卖双方更加迫切需要权威声音对艺术品的真伪做出判断。坐惯了书斋的专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却也经受着市场压力的巨大钳制。沃霍尔基金会去年为了打发收藏家乔·西蒙花费了700万美元,后者在自己那件沃霍尔签名的作品被否定后,起诉鉴定委员会为了哄抬价格而故意否认很多真迹的价值,他甚至创办了一个叫做“我的安迪·沃霍尔”的网站向全世界人民控诉。经历重重打击之后,沃霍尔基金会从去年10月起不再接受鉴定申请。据悉,巴斯奎特鉴定委员会也于今年9月停止运作。拥有多件巴斯奎特的Alberto Mugrabi愤愤不平地说:“鉴定委员会就是不想对伪作负责任。”
伦勃朗研究计划在进行了42年之后中止,之前他们已经将数百件作品判定为伪作。最惨的是哥本哈根一家博物馆,原先他们拥有10件伦勃朗的作品,最后只有1件被判定为真迹。伦勃朗专家舍莫尔·斯理服嘲讽道,“他们再继续运作下去,伦勃朗这位艺术家是否存在都要打上问号了。”然而,此后一系列已被证伪的作品又被翻案,这对伦勃朗作品市场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法庭的判决
身家70亿英镑的斐克塞伯格是一位狂热的艺术收藏家,2005年,这位俄罗斯富豪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170万英镑的价格抢到了一幅俄罗斯画家鲍里斯·库斯妥基耶夫的油画《宫女》 (Odalisque)。当时,竞价失利的俄罗斯收藏家Natalia Kournikova连称这个价格“纯粹荒谬”,170万英镑几乎是当时估价的10倍之多,而在1989年这幅画在佳士得已经拍卖过一次,当时的成交价仅为1.9万英镑。
世人判断,收藏家一定是很爱这幅作品,才以如此高价将之拿下。然而,不久之后,一位艺术专家在交易完成后提出质疑,认为画面上库斯妥基耶夫的签名使用的颜料在画家1927年去世时尚未发明。斐克塞伯格因此要求佳士得退款。而佳士得的专家一口咬定该画为真迹,他们认为这种颜料在1919年已经发明,只是在1930年代才大规模投入使用,如果说该画看起来艺术水准一般,也许是因为那是他为了糊口的匆忙之作。
法官纽维最终在判决时表示:“在我看来,这幅《宫女》更有可能是库斯妥基耶夫之外的其他画家的作品。斐克塞伯格有权取消本次交易,拿回自己的钱。”
类似的问题则让美国最古老的画廊诺德勒画廊关门大吉。去年12月,现居伦敦的收藏家拉格朗日状告诺德勒画廊和它的前艺术总监安·弗里曼涉嫌造假一幅1700万美元的波洛克作品,随之该画廊代理的同一卖家的德·库宁、罗斯科作品也牵扯进来。至少有四个中间人夹在买家与卖家之间:拉格朗日的两位代理商,诺德勒画廊的弗里曼,以及代表神秘的墨西哥裔卖家的艺术商洛塞斯。对此水晶桥博物馆的David Houston说:“我们现在在市场上看到大量中间人,担当着顾问、商人和捡漏者的角色。”这些人都能在繁荣的艺术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但也使得交易的问责变得更为复杂。
如何判定真假?
2010年,天才艺术家Wolfgang Beltracchi落网给市场带来了恐慌。他在35年里伪造了5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愚弄了顶级藏家和美术馆,而今其中大部分依然作为真品悬挂在墙上。同时,因为种种原因,判定一件作品的真伪常常像亚历山大的绳结般错综复杂难以决断。人们通常会信任那些流传有序的作品,大都会博物馆前任馆长托马斯·霍文却表示这是个笑话:“它来自这里、那里,曾经送给王子、公主。瞎扯。这些都可以是伪造的。”
有一些古老的方法,比如“接出”和“接入”。假设某人拥有一幅真迹,他拿去给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复制,然后自己保留真迹,把复制的那张连同原本的来源小纸条送去艺术商那里转卖,这就是“接出”。至于“接入”,有一个经典案例——伦敦骗子约翰·德鲁威找人伪造了一系列绘画和素描,包括贾科梅蒂和尼克尔森斯,都在40万美元以内,恰好在市场雷达不太警觉的区域内。他伪造了一份来源单据,并偷偷塞入泰特美术馆及V&A博物馆的图书馆中,当有人前来查询来源时,便可获知这些作品都是记录在案的。
如果检查来源不太靠谱,那么科学方法呢?通过颜料和画布的种类可以分析出真假吗?现在还不行。很少会发现不合时宜的材料出现,而科学测试也非常昂贵,况且,艺术家常会运用不同的材料,没有定则,科学研究很难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甄别方法。
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或许比较容易辨别真伪,直接去问艺术家就行了。但这也并非100%靠谱。首先艺术家不一定会记得自己所有的作品,特别是他们艺术生涯尚未定型时的习作就更难辨认了,更不要说还有类似达明·赫斯特之类大部分作品都不是自己亲笔画的艺术大佬。1995年法庭接手了一桩赝品案,尽管有法国画家巴尔特斯(Balthus)本人的口供,表示作品都是赝品,但法庭并未采纳这一意见,法官认为巴尔特斯作出这番陈述完全是出于对于画作拥有者——他的前妻——的怨恨。
法庭的评判也有可能被更高的权威所驳回,那就是市场,归根结底,这是一出市场规则下的游戏。纽约最高法庭的法官Saxe在2009年苦苦劝回了收藏家Joel Thome的诉讼,后者认为考尔德基金会不愿认可他的藏品的真实性有悖法律,法官相信让法庭宣布该画作的真实性没有意义,“他卖不出去,只是市场的原因”。(文/朱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