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抵押政信信托涌现 平台公司展开角逐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抵押政信信托,融资
  • 发布时间:2013-03-25 09:43

  “无抵押成了政信类项目的主流,一些信托公司的政信项目都要求属地销售,属地销售基本都是当地监管要求和信托公司的自我保护措施,也将金融机构的压力通过投资人转移到当地政府。”

  在项目经理陈晓(化名)的眼里,市面上看到最多的无非是房地产和政信两大类,信托产品的方向并没有什么变化。“之前政信类无抵押的项目很少,今年1月起,开始慢慢增多。”

  无抵押产品成主流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四季度,政信业务规模达5015.5亿元,较上季度环比增长28.49%,较2011年同比增长97.71%;而行业占比从当年一季度末的4.74%增长到6.71%,增幅达41.56%。发展不可谓不迅猛。

  2012年末,就在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下称“463号文”)之时,政信信托急踩“刹车”,一时间,业内感慨“擦边球”也难打。

  政信项目是否就此停止?答案是否定的。

  今年1月,综合对业内人士和专家的走访,本报在《463号文重压政信合作 信托三思路寻突破》一文中明确指出,风险控制要点将从“关注当地财政实力”向“对融资主体实力和当地财政实力的综合评估”转移。

  增信措施由政府信用增信转移到土地抵押、第三方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但应充分重视所抵押土地的性质、土地估值以及司法执行难度。而反观当下的政信项目,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无抵押及担保的模式增多。

  从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来看,如今无抵押的政信产品比比皆是。

  其中,中信信托“延安新区投建应收账款流动化信托项目”的信用增级主要为债权回购承诺和保证担保,即“如延安市政府及延安新区管委会未能如期履行付款义务,由原债权人延安新区投建回购全部未偿债权。延安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延安新区投建的债权回购义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百瑞信托的“中原西路延长线工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用增级则更为简单,巩义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为借款人按照约定按期、足额支付信托贷款本息提供连带的责任保证。而中铁信托“优债1317期青羊区债权投资二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则以财政资金还款和国有企业担保做信用增级。

  担保模式将增多

  在业内看来,无抵押产品的增多,让风险控制的关键指向对融资主体实力和当地财政实力的综合评估。

  “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政信类信托产品经过一年来的火爆,部分符合信托公司融资条件的平台可供抵押的土地已经不多,一些地方平台虽然有抵押物,但资质无法符合条件;二是‘463号文’发出后,能够融资的大多是实力较强的地方平台企业,信托公司对于这类平台的还款能力较为认可,因此也允许出现无抵押或不足值抵押的情况。”启元财富产品经理范曜宇对《投资者报》记说。

  而结合前期政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托实务专家唐琪认为,受“463号文”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的影响,过往政信合作信托中用储备用地作为抵押的模式受到限制,只能用出让用地做抵押,而出让用地规模有限,所以目前政信合作信托中无抵押及担保模式增多。

  “如果没有土地抵押,只能提供担保的政信合作信托产品,则需关注融资方及担保方的实力和财务状况。例如融资方和担保方是否发行过债券等。”唐琪表示,一般情况下担保方的实力要高于融资方,这样才能起到增信作用。例如担保方的级别高于融资方,担保方是市级融资平台,融资方是区级融资平台,担保方级别高实力强,这样才能起到增信作用。

  聚焦融资平台风险

  随着监管政策频出,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成为近年来银监会最为关注的风险之一。

  银监会日前下发《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讨论稿),要求继续推进平台贷风险管控,总体思路是“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隔离风险、明晰职责”。与往年不同的是,银监会将管控重点从表内扩展到了表外,要求全口径考察平台负债,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并且规范商业银行持有平台债券,将城投债投资权限统一上收至总行。

  银监会首次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应审慎持有融资平台债券,防范融资平台变相融资。《讨论稿》亦指出,监管部门和各银行均要建立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理财产品等方式在内的全口径融资平台负债统计制度。

  作为同一监管体系下的机构,银行和信托未来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考核也将趋严。

  对于信托,范曜宇表示,在政策趋严的情形下,投资者在选择政信类产品时,应选择经济和财政实力较为强大的地区的产品。如果有一些地方经济实力比较强,但已经连续进行过多轮融资,则应予以规避。

  “未来‘三公’消费预计将逐步减少,在实体经济发展情况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财政还款能力将会得到加强。”范曜宇说。■

  《投资者报》记者 占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