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 富人游戏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数字化,PM2.5口罩,健康管理
  • 发布时间:2013-03-28 16:34

  “未病”的财富

  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着“猪鼻子”的人。

  这不是一句笑话,也不是一个面具,而是一种带呼吸阀的口罩,仅仅因为宣传称能够有效防护PM2.5粉尘颗粒,就迅速变成了“潮流”——1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爆表,达到1000,而我国中东部地区也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

  许多人在网上给自己贴上了“人肉吸尘器”的标签,医院里呼吸科就诊人数暴增,而“猪鼻子”和PM2.5就成了最热门的词汇。记者在淘宝搜索“PM2.5口罩”发现,以前无人问津的劳保用品店客服已经无暇回复咨询,本来只卖两、三元的口罩一下子涨到20多元还一直卖断了货,几乎每一笔交易都会一次买5~10个。

  “很难说这些口罩就一定有用,但至少求个心理安慰,而且多少能过滤掉一些尘土吧。”购买评论里,有不少买家表示,谁也不想因此得病,只能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

  其实,这就是中医里所谓的“治未病”——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而用更现代的说法,就是“健康管理”。

  而数字化的健康管理集监测、预防、远程医疗、电子健康档案等服务内容,利用现代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医疗设备终端,将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引入普通百姓与家庭,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些服务的及时性、实时性、随时性、交互性、多媒体化。

  “健康管理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东软集团副总裁卢朝霞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专访时谈到,由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恶化,很多人都担心这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比起得了病再去医治,现在的老百姓越来越希望打好预防保卫战。而数字化技术与现代健康管理知识相融合,可以更好的实现对疾病的预防与监测”。

  以PM2.5为例,现在大多数人只是遇到雾霾天才急匆匆地买一只口罩戴起来,但如果利用数字化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系统将汇总气象部门的数据,当可能出现雾霾天气时,可以对有呼吸系统疾病史,或者容易对粉尘产生反应的过敏体质人群发出有准对性的提醒,让他们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同时健康管理系统还会监测用户的身体状况,一旦用户因此引发疾病,就可以根据用户以往的疾病史、过敏史等快速为用户选择合适的药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帮助用户通过线上诊断、网上预约挂号等方式寻医问药。

  “现代的数字化健康管理集合了监测、预防、医疗、保健等服务内容,并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相结合,让普通老百姓可以在家中能及时、实时的体验健康管理服务,也可以通过交互性、多媒体化的服务加强对老年人的监管。”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TO单日强介绍说。

  除此之外,移动终端24小时监测身体健康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随时接受私人医生的问诊,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的大型医院已经可以让百姓实现移动网络预约挂号,而已经推广多年的电子病历可以让医生通过移动终端资料,迅速了解病患的病史、过敏史、用药经过等。

  而健康管理带来的好处还远不止这些。

  “美国如今已有超过9500万人参加了健康管理服务,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因此下降了30%。”熙康中国总裁段成惠说。

  因此,早在21世纪之初,美国就提出了“管理出健康”的理念。根据国外经验,在健康管理方面每投入1元钱,可以有效降低因慢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并减少以后6~9元钱甚至更多的医疗费用开支。

  而根据《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近3亿人口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患者达1.6亿,慢性病患者2.8亿,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不仅如此,我国在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全部医疗支出的70%。如果健康管理能够有效实施,慢性病对中国国民健康的危害将有效得到控制,而每年也将节省千亿元级别的医疗费用。

  此外,自2009年我颁布 “新医改”指导意见,提出了“公共医疗卫生要以预防为主”的要求,仿佛也给健康管理市场打了一支强心针。有了政策保障以及民生与经济效益的双重需求,健康管理市场成为继房地产之后又一暴利行业。

  抢滩市场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元,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增长超过10%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

  巨大的市场自然吸引各大IT厂商的投入。其中,电子病历作为健康档案的一种,涉及移动互联、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成为IT厂商、医院最为关注,研发最成熟的健康、医疗管理解决方案。

  电子病历是健康管理中重要的一环,IDC预测:2013年电子病历在大型医院将更加深入应用,同时在中小医院开始建设。而点子病历使用水平的提升,将推动医院系统集成和BI的发展。

  “电子病历是对生病情况的记录数据,健康档案是长期对身体各项指标的总和记录,对于疾病的预防更是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是IBM云计算注重应用的主要方面。”IBM云计算技术资深架构师李明喆表示,电子病历可以代替纸质病历,便于医生查看病患的健康管理指标与病历。

  为了抢占市,NEC基于已有的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又在2012年推出了移动医疗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等技术,让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实现互动。

  同时,NEC还与贵州等地的一员合作,试点部署了移动医疗信息系统。“我们面对慢性病人时,手持终端里能够看到他们的详细病历,确实提高了诊治的效率。”贵州遵义医院的一名医生向记者表示,“用移动终端可以查房,在移动终端上能清楚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入院后所有化验、影像检查,而平常患者最常问的费用问题,通过移动终端能精确到每一笔细账的使用情况”。

  “很多企业都看到了健康管理领域的巨大市场,东软也已经把健康云定位为我们的五大业务之一。”卢朝霞介绍说,东软计划打造面向健康管理与服务领域的生态系统,并推动“熙康计划”。据悉,熙康计划包括与三甲医院合资,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熙康健康管理中心服务网络,为熙康会员提供体检、健康状况评估、与健康顾问交流、运动方案设计与指导等服务;熙康健康网能够连接熙康终端,动态收集个人健康与运动信息,干预会员的健康行动,传播健康信息的基础网络,会员可以通过电脑、腕表、益体机来获取熙康健康云平台的服务;而熙康健康云平台则负责支持熙康系统运行的数据中心、会员健康的监控与管理中心,以及第三方认证的软件销售和下载管理。

  除了东软,在国内还有很多IT企业杀进健康云、医疗云市场,如华胜天成、浪潮等。

  当然,数字化的健康管理带来的便利与终端应用不止如此。除了传统的具有医疗背景的IT公司进入健康管理领域,互联网企业也在近两年加入拼杀。

  Google已经与IBM在健康管理领域展开合作, IBM开发的软件将会与Google的“Google Health”网站服务相结合,提高健康管理的便利性。同时,继搜狐、新浪之后,2012年,腾讯也宣布进军健康管理领域,与“好大夫”合作,主攻在线问诊、预约加号等服务市场。

  但是,据记者调查,如此大的市场潜力与产业布局,目前在我国真正应用到数字化健康管理的个人廖廖无几。“厂商首先会同社区、大企业、医疗机构合作,也就是B2B的合作模式,即使他们也标榜B2C,但是,真正通过B2C模式挣钱的并不多。”一位IT企业高管透露。

  普及难题

  “真正数字化的健康管理无法做强做大,技术实力很重要。”单日强说,“数字化的健康管理不是提供一款产品或一个解决方案,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云平台,打通数字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个环节中,数据收集与分析很重要,因为只有具备这两个环节,才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与精准的治疗建议。”但给服务提供商同时套上卫生保健资源和信息技术背景两个限制条件之后,剩下的企业屈指可数。

  对此,301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也表示,真正的电子病历是把医院和医疗相关的所有环节,比如病人的检查、化验、手术记录等所有信息电子化,并集成在一起。“电子病历是病人所有信息的集成,不是说哪个医院上了一个系统就是电子病历了。”

  除此之外,真正让用户烦心的还是数字化健康管理的价格问题。

  记者进入东软集团熙康网熙康腕表的淘宝官方店页面,熙康健行者腕表(套装版)售价2680元,而这相当于商场里一块中高端手表的价格——而成交记录仅有一人。而另据了解,熙康腕表采用的SIM卡数据传输,如果用户上传或下载数据、音频等资料到熙康云平台,一个月会产生约100M的流量。而按照北京移动的收费标准,如果不办理套餐业务,1M流量价格约为10元,100M就是1000元;而如果办理150M的套餐,每个月就仅需要20元。

  “提供医疗设备的公司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研发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但这些都需要网络通信、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IT技术的支撑,有了这些技术的包装,自然而然会使消费者手中的健康管理终端成为高附加值产品。”NEC云终端事业部资深经理岩崎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另外,与美国不同,在我国健康管理费并不被列入医保报销的范围,健康管理方面的全部支出都要由用户个人承担支付,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每月多出几百甚至几千元的指出。相比偶尔生病,还能够报销,健康管理也必然存在着门槛。

  “我们现在的定位只能是高端客户、大型企业、社区及房地产公司。”卢朝霞无耐地说。虽然,东软集团表示未来一定会把数字健康服务与产品扩展到普通老百姓的身上,但现阶段,让企业更好发展、存活才是关键。据记者走访,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数字化健康管理企业全部都定位在高端用户,没有一家关注中低端市场。

  除此之外,产业链不完善,无法对需要就医的病患进行持续的关注,也是数字健康管理无法大范围普及的主要原因。“国内优秀的医疗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大型国有医疗机构手里,而大部分中小型健康管理企业要想与国有企业合作并不容易。”卢朝霞说。

  “健康管理服务可以说是大医院的鸡肋,他们代表国家临床医学发展水平,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疑难复杂危重疾病上,很难再分出精力从事健康管理业务。”自2000年就开始探索健康管理实践的中国石油中心医院院长姜杉表示。

  “我感觉不太靠谱,一旦查出健康问题,很少有服务商进行后续的跟踪或者提供与医院的互动措施。这种服务做为日常身体监测还好,如果生了病还得靠医院。”体验过数字化健康管理的用户反应。

  其实,就算医疗数据可以上传,无论在多么安全的环境下,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把个人数据上传到健康管理的云数据中心。另外,“在医疗制度上,如果消费者采用的是非标准医疗设备,那么通过这些设备采集到的医疗数据在很多国家也是不允许使用的,这也使很多医疗数据即使传到健康云平台上时也难以处理。”岩崎诚说。

  寻求突破口

  “我们正在努力让产品价格更贴近普通百姓。东软正在研发可以通过WiFi或其它方式传输数据的产品,减少产品的使用成本。”单日强说。

  为了完善产业链,对用户的后期医疗环节形成关注,东软集团已与5000多家医院和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比如东软与沈阳的盛京医院已经达成合作,熙康的会员到盛京医院就医,医生就可以看到他的全部数据资料,如果需要后续医疗治理,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咨询专家,或者直接在东软的合作医院进行预约挂号、就诊,诊断数据也会进入熙康云平台,成为日后提供健康管理的分析数据。”

  不仅东软,NEC、IBM、英特尔等也分别与国内养老、医疗机构合作,将技术结合实体,打造闭合的健康管理产业链。

  而为了解决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的数据传输和使用问题,2010年8月,以英特尔为首,包括联想、爱康国宾、东软、好医生、磐仪、研祥、用友医疗等在内的24家中国医疗技术公司、医疗服务团体与医疗设备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康体佳健康联盟”(Continua Health Alliance)。

  “我们看好中国市场,也认为中国将引领医疗信息行业的发展。”英特尔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部高管当时表示,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家用及基础医疗设备与信息化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各类网络终端、机顶盒等)在各种通讯方式(如蓝牙,USB,无线网络等)下的通讯协议标准;验证和推广相关通讯协议标准;建立个人健康管理的产业联盟;协调并联合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成员共同促进个人健康管理的发展;帮助联盟成员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

  “但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 卢朝霞说,“我们仍无法像国外那样,由保险公司为健康管理买单,所以希望政府的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给予健康管理充分的重视,促进健康管理机构与国有大医院的合作,共同打造完善的健康医疗产业链。”

  同时,IDC的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私营医院和外商投资医院将在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目前,在深圳及其周边城市,民营医院数量较多,而内地的民营或者外资医院大多是专科医院且数量较少。为了补充医疗服务的不足,卫生部政策鼓励非公医院的发展。而非公医院的发展,将会带动医院信息系统、保险系统和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的发展。

  而对于一直困扰健康管理产业的标准问题,此前就有人大代表提议,将健康管理纳入法律范畴,并规健康管理市场,完善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并实施项目带动、社区带动营造全民关注健康管理的氛围。

  更有代表认为,目前卫生部职能主要为卫生和医疗服务管理,公民健康管理并未完全正式纳入卫生部职能范围,但医改重点就是推进健康管理,这有利于追踪传染性疾病和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亚健康问题,因此建议将健康管理纳入卫生部职能。

  本报记者 王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