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隐私”为名的闹剧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3.15,用户信息
  • 发布时间:2013-03-28 16:59

  “3.15”本应成为振聋发聩督导企业良心运营的长鸣警钟,然而却逐渐沦为围观者众的闹剧一场。同时,也再一次将用户信息这一话题推到前台。

  2010年一场著名的战役,3Q大战,引发了一场关于“用户信息”的讨论,网络信息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随后,网络安全领域的交锋仍未间断。2012年,又是一场著名的战役,3B大战,聚焦点从搜索向外延展,奇虎浏览器祭出DNT(do not track),而百度明令渠道全面卸载360全系产品,则进一步将对用户信息利用的讨论从获取向应用又进了一步。央视晚会所谓曝光精准营销公司或者Android系移动应用,也无非是将这场热议继续发酵。

  对于消费者或者普通用户而言,央视315晚会的报道,加重了对于个人信息有可能通过网络途径而泄露的担忧。原以为安装在PC上的客户端软件神通广大,但原来随便浏览一个网页,或者使用了一些手机应用,都能够被记录下cookie而时时跟踪,或者在应用软件的使用过程出现用户信息直接泄露的可能。然而,仅仅通过点到为止或者只言片语的截取就以此盖棺定论未免草率。

  首先,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确实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行业乃至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合力解决。Android系统由于其开放性,客观存在某些漏洞问题,而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企业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尝试的过程中,快速迭代产品,从而提升对用户全方位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将行业性普适性的问题集中投射到个别焦点企业,就算是再符合媒体传播的基本原理,也不得不大喊三声冤枉。同时,这不仅没有让用户认识到市场整体存在的问题以及杜绝可以采取的积极手段,反而引导用户迁怒于个别应用,卸载之后以为一了百了,却仍存后患。

  其次,只言cookies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却避免不谈其风险出现的几率有多低,片面性地引发用户恐慌从而试图达到抑制行业整体发展的目的,也确实不得不道一声卑鄙。Cookies信息抓取在遵照国际准则的基础上是不触及个人身份信息的识别的,换句话说,通过cookies信息的获取,仅能够在建立聚类分析的基础之上实现群体属性的识别。如此诟病cookies,那不如号召所有用户都不用在互联网上进行任何产品与服务的登陆,用户名的识别岂非更加精准。

  当然,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希望利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的企业而言,315无疑是为其营销决策打了一针强心剂。从前总是担心投出去的广告有一半是浪费了的,却不知道浪费在哪里,现在似乎不用担心了。

  如果事情仅止于此,那么似乎虽然消费者被蒙在鼓里,惶恐地过日子,但至少企业貌似就乐在其中,享受着精准营销带来的丰硕成果。但是,这一切却并非结束。用户信息的获取、利用等一系列事情不解决,互联网商业价值最为核心的组成之一——互联网营销则仍然面临坍塌,而大量依附于此的企业也将失去大半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能量。

  获取用户信息为互联网企业产品的研发、优化与改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素材,互联网企业在了解用户使用行为的基础之上,方能够更明确产品改进的方向,更吻合用户的使用需求与习惯。进一步而言,对于用户信息的合理利用,更能够构建良性运转的商业模式,以营销服务的方式获取商业利益的回报,同时,营销推广信息,也就是广告的精准投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企业客户(广告主)的营销诉求,也可以降低不相关广告对于用户互联网浏览所造成的骚扰。各方均有所受益。

  虽然,有个别互联网企业提出要改变这个游戏规则,DNT杜绝跟踪,但是,无疑是将用户自主选择的权力剥夺,而替用户做出了决定。事实上,当产业链各方与媒体共同努力,让用户真正了解这一技术的利与弊,答案不见得唯一。或者这么说,今天,企业帮用户做这个决定,是因为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还不足从根本上趋利避害,那么就应该加快立法进程,加强监管,而非一刀切。

  用户信息,你需要直面。

  易观智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