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市信息透明 难有寻租空间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债券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5-02 08:49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成立以来,就存在代持现象,这已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
随着债券交易规模的飙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益输送越来越猖獗,并由此引发近期的债市监管风暴。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债券投资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在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机构之间的交易主要是靠询价,机构间口头约定价格,这就有了利益输送的可能。
对于债市违规行为,运动式打击只能短期起到威慑作用,要想治本还得从制度上完善。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提供了怎样的经验借鉴?《投资者报》记者试图从美国债市寻找端倪。
美国债券二级市场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交易市场,自有的交易模式和双边报价商制度能给市场带来活跃的氛围和良好的流动性。同时,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普遍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二级市场的交易效率。
中国债券二级市场也分场内和场外市场,与美国不同的是,国内场外分为银行间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由于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的存量和交易量很小,银行间市场占据了债券市场规模的九成以上。
另外,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美国债券市场多年以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债券发行人除了披露财务、业务信息外,还要披露历史信用记录,包括银行贷款偿还情况、贷款集中度、历史信用违约记录以及高管人员的信用记录等,信用披露的范围较国内目前的做法更加广泛,能更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相比之下,国内的评级机构尚不具备足够的市场影响力,评级结果单一。整个债券市场尚未形成良好的商业文化和信用文化,这也致使评级机构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债券发行是自上而下,很多有背景或者垄断资源的机构可以拿到高价值的债券,中间就存在了寻租空间。而美国的债券发行是自下而上,整个债券交易市场相对稳健,基本不存在泡沫。
由此,审计署广州办刘升华提出解决问题三大建议:一是规范场外交易,加快发展做市商制度等交易模式;二是公开市场业务,建立统一、有序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三是理顺监管体制,将丙类账户纳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直接监管范围。■
《投资者报》记者 薛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