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怜取眼前人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石头记,红楼梦
  • 发布时间:2013-05-13 16:42

  和宝玉的选择一样,曹雪芹将对繁华旧梦的怀念和深情,都写在《石头记》里。他对眼前人的珍惜,活在每一天平凡琐碎的日子里

  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很矛盾,既有“好死不如赖活”式的贪生,又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式的豁达。《红楼梦》里,宝玉在生死问题上所经历的转变,恰是一种中国式的思考。

  只有十几岁、生活在富贵温柔乡里的贾宝玉,却时时想到如何死的问题。在前八十回里,他数次提到“化灰化烟”的“死亡猜想”。他感动时、失落时、伤心时都会说出类似这样“不如就此死去”、“自此不再托生为人”的话。

  这些极端悲观的死亡意识和论调竟然来自一个十三四岁的“富贵闲人”,的确让人吃惊。

  宝玉理想的死法,是被他所爱的女孩子们看着、守着,用眼泪葬他。对宝玉来说,世事无常中,最温暖的安慰,是他所爱的女孩子们的眼泪,是她们爱他、守护他的真情。在她们眷恋不舍的热泪里,走完一生,才是宝玉理想的生与死。

  唱戏的女孩藕官的故事,让宝玉又惊又喜又叹息,对于他的生死观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

  宝玉在大观园里偶遇正在烧纸祭奠的藕官,藕官所祭,是已经死了的菂官。芳官告诉他藕官和菂官在戏里常做夫妻,彼此温存体贴。渐渐两人当了真,“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

  等菂官一死,藕官哭得死去活来,至今不忘。等后来补了蕊官,藕官却是一样的温柔体贴。她的道理是,“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 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藕官的这段奇特情缘,即便是今天的我们,都未必能够全盘接受,何况是那个时代!

  但偏偏宝玉听说了这番话,觉得很合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

  正像看到龄官划蔷,被其痴情所感一样,这一次,藕官的独特行为又一次震撼了宝玉。

  藕官的行为虽是旁人未必接受的同性恋,但其有情有义,又深具一种俗世智慧,没有迂腐的贞操观,也没有一味的沉溺于过往。

  也许此时的宝玉还不知道,有一天他要面临和藕官一样的境遇和选择。他最爱的黛玉泪尽而亡,而他是选择痛悔一生,或是“出家做和尚去”,还是遵从父母意愿及现实需要,另娶宝钗?

  我宁愿相信,宝玉从“一处化灰化烟”、“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到接受“纵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金玉良缘的转变,是因为成长,知道爱情之外还有责任,有生存,有平凡踏实的日子要过,有“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中国人自古以“节哀顺变”这样简单的话来送给失去亲人的人。这是一种看待生死的智慧,也是一种对死亡释然的态度。活着的人继续坚强地活下去,能爱惜身边的人,过着平凡幸福的日子,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安慰和纪念。真正深爱一个人,是希望他(她)“一定要比我幸福”,无论生死。

  藕官的深情和通达是一种价值观,带给了宝玉一生的转变。他将对黛玉的深情,融化在以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滴里,这种深情和思念才因此化作涓涓细流而长长久久。 作者曹雪芹经历过繁华旧梦,此后半生潦倒困窘,但他和身边的人一直相偎相携着走了下去。他对旧梦的怀念和深情,都写在《石头记》里。他对眼前人的珍惜,却活在每一天平凡琐碎的日子里。

  文|江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