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还没过生存关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金山,张宏江
  • 发布时间:2013-06-25 16:44

  “财报发布结束后的分析师和投资人电话例会,和昨天的股东大会一样,大家对金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5月24日,金山软件发布2013年一季度业绩公告后,金山软件CEO张宏江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

  公告显示:金山软件2013年一季度营收再创历史新高,约为4.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净利润为2.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134%。其中,娱乐软件业务营收为2.67亿元,同比增长40%;应用软件业务营收为1.88亿元,同比增长107%。

  对于张宏江来说,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给金山软件董事长雷军交出漂亮“答卷”了。

  3月19日,金山软件正式对外发布了2012年全年业绩公告:14.11亿元的营收,38%的同比增长率。2011年10月,张宏江正式加入金山软件集团担任CEO,并在他上任的第一个自然年就交出了第一份高分答卷。

  包产到户式改革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金山已经从一个传统的软件公司转型成为一个互联网公司。”

  “专注一个业务才能做精做深,时刻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在IT行业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谁也没有能力同时管理好多个不同业务。”

  计算机世界(下文简称计世):对金山软件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看到,金山近两年的时间里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型和调整,现在回过头来看,你怎样评价这两年的表现?

  张宏江:2012年金山软件的股票有着不错的表现,基本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在过去的18个月中,金山的股票从4元一路飙升止14元左右。股票飘红的背后,我认为是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对金山“转型”成功的认可。

  的确,“转型”是金山这两年的关键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金山已经从一个传统的软件公司转型成为一个互联网公司。

  计世:对于一个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公司来说,经历过辉煌时期,也经受过最灰暗的时期,而理清思路是帮助金山走出灰暗的第一步。那么,金山的转型的思路是怎样的?

  张宏江:过去的两年,雷军亲自主导了金山转型战略的制定。金山的转型可以分为调整期和新成长期两个阶段。从2011年7月~2012年7月是调整期。这期间金山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包产到户”,将“游戏、办公、安全”三大业务分拆成3家子公司,每个子公司负责一块独立的业务;第二件是MBO(管理层收购),就是“包产到户”以后,每个子公司拿出大约20%的股份给核心团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家重新回到创业的路上来,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第三件就是谋求“转型”,从软件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转型。

  从2012年7月到现在,金山已经“进入状态”,开始按新的模式在新的轨道上运作。金山集团的“3+1”的业务集群结构已经形成,“3”是游戏、办公、安全,“1”是指云计算,即集团子公司金山云的业务。将整体业务分拆成4家子公司后,各个子公司除了后勤保障、人力资源外,从研发、生产、营销到服务等其它业务层面都自成体系。金山不仅在精神面貌上有了很大变化, 在产品形态、开发模式、 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上也都随着向互联网企业转型而有了新的变化。

  从股价变化基本上可以反映出金山转型的过程——2012年年底转型完成之前,股票起起伏伏,震荡幅度基本上没有超过4元,但转型完成以后开始稳步上升,股价的K线图形态就像是耐克商标的形状,目前股价已经比去年7月翻了3倍多。

  计世:金山转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原来的大集团分拆成了4个子公司,多年积累的“大集团”被打破,理由是?

  张宏江:我认为IT公司不适宜太大。有这样的说法,IT公司如果超过两万人,市值超过两千亿美元,就该开始走下坡路了。1999年,微软市值曾经达到6100亿美元,现在约2000亿美元。苹果亦是如此,它的市值最高曾超过6300亿美元,现在也只剩大概3000亿元。所以,“包产到户”是有道理的,专注一个业务才能做精做深,时刻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在IT行业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谁也没有能力同时管理好多个不同业务。

  再创业

  “金山应用类产品收入比重在增加,收入结构的多样性也在增强。”

  “除了业务转型,更重要的其实是鼓励员工转变心态和状态,去适应现在的转变。”

  计世:我们都知道游戏是金山主要的收入来源,那么,转型之后的业务比例还会是这样吗?

  张宏江:我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金山不仅仅是一家游戏公司,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一家应用软件公司。

  从2012年财报来看,虽然金山的游戏增长速度约为30%,超过了市场平均增长水平的3倍,但是金山集团整体的增长比游戏业务增长更快。2012年,金山游戏的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第一次跌破60%,这说明金山对游戏业务的依赖性在降低,收入结构的多样性在增强。

  我希望业界可以将更多的关注放在金山其他的产品线上。比如,金山安全业务的流量变现运营模式、办公软件WPS在PC和手机端上的优势和发力的速度等。另外,金山云未来的潜力会很大。当然,游戏依然是我们重要的业务之一,但我们已经开始将战略重心从原来的端游转移到手游,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且变化会非常迅速。

  计世: “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涉及到“人”的时候,你会大刀阔斧地“砍”人吗?作为一个新来的领导者,你如何处理老金山的各种关系?

  张宏江:公司的转型和调整势必影响到员工岗位的变动。在我来金山之前,金山已经开始了人员调整。我加入金山后,各个部门的“一把手”基本上都是稳定的,但中层和普通员工的变化较多,而且每个子公司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比如金山游戏,我们在体制和研发模式上都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调整。不仅原有的多个工作室与西山居合并,研发和运营也整合为一体,从而使我们的产品在用户体验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团队也由金山软件高级副总裁兼西山居游戏CEO邹涛负责。

  金山安全方面则主要是以转变营业模式为主,请傅盛出任金山网络CEO,将金山毒霸和可牛合并成立了金山网络安全公司,并且招入了很多新人。办公软件WPS方面变化比较少。金山云由于是完全新的一个业务,所以全部招用的新员工。

  计世:你认为“人员调整”这个转型中都会经历的阵痛已经过去了吗?

  张宏江:金山上市以后,许多员工表现出松懈的状态,开始表现出了一些“大公司病”,不再有创业阶段的激情。但在我们完成了子公司化之后,金山其实是4家小的创业公司,所以不能及时转变心态的人,就适应不了转型。

  “再创业”是金山现阶段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我“请”走的人不多,更多的还是招揽了许多人才。

  在进一步招聘新人的同时,更重要的,鼓励现有的员工转变心态和状态,去适应现在的转变。

  程序员文化

  “‘程序员文化’表现出来就是过硬的技术和强大的执行力,但是互联网要求企业更‘懂用户’。”

  “受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逼迫,金山其实还没有渡过的生存关卡。”

  计世:金山已经完成了从软件公司向互联网公司的转型。你曾经供职过的微软,也是软件公司,你认为软件公司与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张宏江:软件公司的优势在于“工程师文化”,而互联网企业则崇尚“产品经理文化”,“工程师文化”表现出来就是过硬的技术和强大的执行力。但是互联网要求企业更“懂用户”,需要每天与用户接触,并且不断地去了解用户、适应用户。

  通常,软件公司的产品研发周期是3年,要求的是用户来习惯产品。但互联网公司则恰恰相反,产品从开发伊始就是要适应及引导用户。

  虽然在做软件设计的时候已经做了用户调查,但是受开发周期的限制,等到产品上市了,用户需求可能已经变了,但是用户还必须使用3年前自己需要的产品。而互联网是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所以要求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就进行相应调整,因此研发的流程与传统的软件企业相比,反应速度要更快。

  计世:由于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在文化上的差异,转型之后的金山,会轻技术、重营销吗?

  张宏江:互联网产品虽然迭代的速度的很快,但是好的互联网公司会要求产品在1.0版本的时候,就把技术架构做好,这样才可以承载以后发展的需求。所以,即使金山已经转型为互联网企业,但技术还是会打得牢,而且更要求紧密接触用户。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最重要的是靠口碑和病毒式传播,只要产品做得足够好,就可以拔地而起,比如唱吧、陌陌和MIUI等移动互联网产品。

  金山没有单独设立移动战略部门,但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往移动互联网上转型。移动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选择与否的问题,而是具体怎么做的问题。

  计世:其实,金山这几年一直都是在调整和转型,好像金山的危机感很强?

  张宏江:对,金山近些年来的危机感的确很强,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瞬息万变,给金山这样的“老牌”软件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谷歌用很短的时间市值就接近了微软,而国内互联网的三大门户网站也在短短的几年内全部上市,并且市值超过金山。

  受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逼迫,金山其实还没有渡过的生存关卡。金山有几款大游戏很赚钱,仍然可以活得很安稳,但是我们认为未来的机会在手游;安全方面,金山也面临着非常残酷的市场竞争;而WPS如果不尽快占领移动互联网,甚至进入慢一点的话,就会被微软或其它竞争对手替代,所以我们的危机感会比微软强得多,事实上面临的危机确实也更多。

  专注云存储

  “再过5年以后,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界限将会很模糊。未来,软件和互联网是一体的,区别只是在提供互联网的哪个部分服务。”

  “对于金山云来说,现在可能B to B重要,但未来应该是B to C更重要。”

  计世: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云计算”是大势所趋,在云时代,你认为软件的机会在哪里?

  张宏江:未来,软件与互联网以及云将是密不可分的,区别只是在于侧重于后端的云还是前端的产品。

  亚马逊为用户提供“云服务”,使得用户已经不用再去想需要多少服务器,需要怎么样一个服务器的组合,IT部门也不需要考虑选择Lunix还是Windows Server。这些服务虽然都在云端,但是根本上做的还是软件,所以亚马逊很多后端的服务是通过购买微软的服务来实现的。而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驱动软件开发的方式不同。

  写程序的人还是在写程序,只是一开始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推动产品的这些人改变了。亚马逊的前端是以“运营”来驱动的,所以亚马逊每周只开一次会,将上周客户遇到的问题汇总,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调整各个工作的优先权以及紧迫性。

  所以,我认为再过5年,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界限将会很模糊。未来,软件和互联网是一体的,区别只是在提供互联网的哪个部分的服务。

  计世:我们注意到,金山的“3+1”业务集群是将“云”单独拿出来说。金山云对于金山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张宏江:金山云目前只专注做云存储。通过云存储,用户可以把放在本地硬盘的数据都放到云上去。金山快盘是云存储中的一个产品,它不仅仅是一个网盘,更是一个同步盘和分享盘。金山云选择“从小入手”,将来也许会涉及其他业务,但是要先把云存储做好。其实在云的业务中,目前存储的技术最为成熟,最适合产业化。做存储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选择。

  对于金山云来说,现在可能B to B重要,但未来应该是B to C更重要。以苹果为例,它和亚马逊签的云服务协议是让亚马逊为其提供后端,但真正使用iCloud的还是用户。互联网都是规模化后才有优势,云存储也是这样。规模化之后,用户才能够运作起来,随之成本也才可以降低。

  计世:云模式和互联网模式看起来一样,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张宏江:两者有很大的差异,前端看起来很像,因为都需要规模,都需要花大成本去获取用户,积累大量用户。但是获取用户以后,云存储还要继续付出很大的成本,因为用户存储的数据始终在增加。

  云存储和视频网站一样,存储数据增加带来的成本攀升,是云比互联网难做的地方。当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面临着模式调整的问题,所以未来还要再好好思考具体怎么去做。

  从科学家到CEO

  “本土公司对于互联网有第一手的认知,都是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

  “在传统产业里,团队执行力强、成本控制得好,就可以成功。但是IT行业变化太快了,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和革新,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东西。”

  计世:“转型”这个词不只适用于你今天供职的金山公司,其实从你个人从业经历来看也是适用的。从科学家到管理者,就要面对利润率的压力,那么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张宏江:我7、8年前就已经不是纯粹的科学家了,实际上已经涉及管理多年。从2004年在微软亚洲工程院开始,一直做产品研发管理。曾是“微软中国五人战略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负责适合于中国产品的孵化以及大中华区的战略制定。那个时侯就已经是业余时间做研究,全职工作做管理。所以“管理”对我来说并不是新的,并且管理的企业规模也相差不多。

  其实从一个研发的管理层变成一个业务的管理层,最大的挑战则是对业务模式的认识,以及对业务本身的了解。而一旦把这些业务分解成一些所需要做的事情,其实都不尽相同。

  “认识中国互联网”的这个学习过程,对我很有挑战。幸运的是,我在微软最后几年就做了一些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孵化,已经大致有一些了解,但来到金山以后,才真正了解了本土公司。本土公司对于互联网有第一手的认知,都是摸爬滚打悟出来的经验。当我每天拿到的数据,每天看到员工的反应,每天看到竞争对手的动作,才真正开始转变角色。但刚开始面对竞争对手的“发负面”、拆台等竞争手段时,还是很不适应。但现在我已经可以做到对此不纠结了。

  计世:对于IT企业的CEO来说,你觉得需要具备哪几方面的素质?

  张宏江:互联网和IT公司的CEO,第一要懂技术及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对公司战略有准确的判断。判断能力对所有的CEO都是需要的,但因为IT技术的转变非常快,所以对CEO的判断力要求越来越更高。

  在传统产业里,团队执行力强、成本控制得好,就可以成功。但是IT行业变化太快了,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和革新,IT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东西。

  IT公司很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被竞争对手打败。IBM被微软打败不是在主机上,而是PC;雅虎被Google打败,不是在门户,而是在搜索引擎;微软来自谷歌的压力,不是因为谷歌做了office,而是它让整个微软主流的业务变得不重要了。

  IT公司的CEO的确很难做,所以也没有人做的时间很长。美国IT界CEO的平均寿命是18个月,并且CEO加入新的公司之前可以先谈“金色的降落伞”——如果公司业绩不好的话,会给CEO一些补偿。但我来金山之前没有谈这种保障条件。

  我的终极目标是看到金山在互联网领域变成一流的公司,不光是规模,还有在产业的影响力方面。当然我也有KPI这样的数字量化目标,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我和雷军的君子协议,或者说我们两个人的理想。

  采访 贺励 撰稿 宋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