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中心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数据中心,IT
  • 发布时间:2013-06-26 11:07

  在IT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数据中心就如同生产企业的生产车间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数据中心的管理和运维水平的高低以及数据中心的节能效果如何,都直接影响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甚至决定企业的生死。因此,在施耐德电气日前在京召开的“2013施耐德电气云计算数据中心创新峰会”,新一代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和运维很自然地成为参会者最为关注的内容。

  “我们正处在一个智慧引领的科技时代。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云计算都从部署速度的实时性,部署量级的规模化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方面对数据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 施耐德电气全球高级副总裁、APC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在演讲时表示,为了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施耐德电气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审视数据中心的设计,为用户提供全面而一体化的数据中心构建和管理方式。

  在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大中华区副总裁、数据中心业务总经理曲颖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流行IT技术对数据中心带来的挑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她认为,从宏观层面来看,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普及推动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也就是传统的工业行业正在与信息化紧密融合,而在微观的操作层面则是深刻地影响到企业的组织架构和采购。

  “以前建数据中心,盖房子由土建负责,供电由基础设施动力部门负责,运行又是IT的事。而今天我们发现,由于数据中心跟业务息息相关,所以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开始,土建部门、供电部门以及IT部门就前所未有地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一个一体化、覆盖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曲颖表示。

  所谓数据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从数据中心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到最后的拆除等全过程进行管理。这里不仅涉及数据中心的IT设备、供电系统,还包括所在楼宇、供电、制冷系统。而要想数据中心达到高效、节能、环保,就需要在数据中心的全生命周期中进行考虑,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环节。

  曲颖说,在这过程中有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最佳实践,这就是数据中心的模块化、标准化和关注总体拥有成本,也就是要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要以一个更为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帮助用户实现贯穿机柜、行级、房间级甚至于整个楼宇设施级别的设计,使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构建和运营变得更加可预测、更高效、更加可扩展,总体成本最低。她说这些理念也已经在施耐德电气旗下的APC推出的InfraStruxure英飞集成系统上得到了很好的检验。

  据记者了解,InfraStruxure英飞集成系统是施耐德电气旗下的APC 2003年推出的业界收款集成UPS系统,集电力、制冷、机架、安全、管理等系统于一体,实现供电、制冷和管理组件无缝集成的软硬件解决方案。10年来,InfraStruxure英飞集成系统先后在青藏铁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

  曾任InfraStruxure英飞产品经理的曲颖对这一产品显然十分熟悉。她介绍说,10年来,英飞本身也在应用中不断进步,这包括针对数据中心日益向大型和小型两极化发展的趋势,英飞还衍生出了面向小型数据中心的迷你英飞系统,以及更为强大的软件支持,这包括施耐德电气新推出的StruxureWare数据中心管理平台。StruxureWare数据中心管理软件是施耐德电气推出的一款开放式、模块化、完全可扩展的集成化数据中心物理基础管理解决方案,也是施耐德电气对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一种解读。它打破了以往的各个子系统管理上的各自为营的信息孤岛模式,提供数据中心运营机械、电力和IT方面的一体化、智能化信息。

  本报记者 邹大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