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加大西部投入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英特尔,西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6-25 16:54
每秒生产9颗芯片,下线芯片总量超过13亿颗,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跳动”着成都“芯”,这是来自英特尔成都工厂的一组最新数据。
从2003年英特尔宣布在成都建立封装测试工厂引起业界错愕,到2013年这里已成为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之一、英特尔全球集中进行晶圆预处理的三大工厂之一,成都工厂对英特尔的意义不言而喻。
进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英特尔成都工厂,在一座3层楼高的工厂厂房里,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墙面展板上“成都,都成”的宣传语,而正是2004年英特尔进成都一年时提出的这句口号,成为了今天成都财富论坛对外的广告语。“一家企业的文化能影响到它所在的城市文化,我感到特别骄傲。” 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难掩喜悦。
十年,英特尔成都工厂已经成为成都ICT产业发展的缩影。2003年8月,英特尔宣布将成都圈进“Intel Inside”的蓝色版图,首期投资3.75亿美元建立一座芯片封装测试厂。此后,英特尔中国战略逐渐向西倾斜:2005年,增资5.25亿美元;2008年,成都工厂面向全球供货;2009年,英特尔第三次向成都工厂追加投资7500万美元;2010年,英特尔晶圆预处理工厂在成都运营;几周前, 业界期待已久的英特尔第4代酷睿(Haswell)处理器从这里下线。
“从今年开始,我们会对部分封装设备进行升级,以满足新产品的工艺要求。这些新设备全部是由英特尔自己研发的,可以说,这次升级是史无前例的。”英特尔技术与制造事业部副总裁、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说。设备更新的背后是成都工厂即将在2014年上马14纳米的三栅极工艺生产线。对于未来的工艺发展,卞成刚称,10纳米处理器已经走出实验室,5纳米的产品也已经在实验室里初具雏形。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家大规模投资成都的跨国公司,英特尔之后,富士康、戴尔、仁宝、联想、德州仪器等IT产业链企业相机在成都布局,成都集群效应逐渐显现。英特尔于去年在成都建立的中西部地区分拨中心,让原本3~6天的供货时间缩短至1天。“英特尔成都分拨中心的设立让供应链能力成倍提高。成都这个基地是英特尔整个供应链生产网络中最重要部分。”卞成刚表示。
与传统印象中的工厂不同,英特尔成都工厂除了精密无尘的车间,让记者印象更深的是这里的人文气息:车间外过道里随处可见的文化墙、干净温馨的员工餐厅、舒适惬意的室外花园,甚至设施一流的运动场所。在“老板服务日”,公司高层会在食堂为普通员工服务。
而与大多数制造工厂相同的是,这里90%是新生代员工, 70%是应届毕业生,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平均工龄5年。面对这样一个个性飞扬的新生代群体,怎样把英特尔的价值体系与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把他们的能量激发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特尔在全球盛行的开放、创新思维被引入成都工厂,这里鼓励技术工人与工程师互动以及技术创新、开展建设性的对抗,一般员工可以指出上级或老板的错误和问题,并与他们坐下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解决,新生代员工很喜欢这种与管理层平等互动的方式。戈峻表示,把鲜明的个性和精确的制造有机地结合,非常符合新生代员工的个性。
本报记者 宋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