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营销,理性为上

  中国人富起来的时候,恰好赶上了汽车工业大发展的好时代,能够享受丰硕的汽车文明成果。中国人又非常不幸,偏偏撞上了营销时代,消费者不可避免地要经受营销的狂轰滥炸。

  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大的方面来看,各大车企的营销团队实力雄厚。从品牌构筑到企业形象的塑造,从一款车型的定位,到文案措辞可能造成的心理影响,从大规模覆盖主要平面媒体的重版面、到精巧地填充电波媒体的黄金时段,或者与车友俱乐部“深度合作”,各个环节都有精细入微的策划方案。通常,他们研究一国、一地的汽车市场,像是农艺师丈量水田面积、测定土壤墒情与酸碱度那样注重精度。他们会找来普通消费者作为“样本”,划分为不同的组别,利用焦点小组访谈等方法测定一个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承受能力,评估他们的审美趣味,综合考查职业与社交方式对于选择汽车款式的影响,或者直接检验出某款车型滞销的心理因素……从小的方面来说,即使是一名门店销售员,由于他天天接触各色人等,只要客户进门,他就能判断出对方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趣味爱好;说上几句话,就能把握客户的需求和顾虑。天天劝说客户买这买哪,他的嘴上功夫自然了得。而客户,有可能只是一枚IT民工、一位服装厂老板、一对新婚夫妇。消费者对隐藏在车体内的技术往往一无所知。可见,汽车营销人员单挑普通消费者,实力何其悬殊!

  整个汽车工业与市场体系,共同构织了一张营销大网。即使是竞争对手,他们也会在充分研究对方优势劣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错位竞争”,针对对方的某一弱点,强化自身某一长处;或者是面向对手无法覆盖的某些市场盲点。他们在争斗较量的同时,仍会形成统一战线,一致对付共同的对手:消费者。营销的大网恢恢,消费者无可遁形。总有一支营销的利剑会刺破你的理性防线,让你心甘情愿甚至兴高采烈地刷卡、签字。

  汽车营销,口口声声要为消费者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某些汽车营销却机关算尽,力图强制性地灌输给消费者一种并不属于他的“需求”,并促成实际购买。这些营销中总是充斥着猫腻、隐情和伎俩。就拿常见的广告语来说,“经典技术”,通常是已经要淘汰的落后技术;“异域风范”,往往是自主设计缺乏创新的托词;“与众不同”,可能因为模样太过怪异;“轻盈灵动”,基本上是用料俭省、压低成本的经济款式。而在“尊享”、“华贵”、“度身打造”、“限量”这样的字眼铺天盖地之时,厂商其实是在委婉地劝导:我们巨额广告宣传,也是为您撑门面,您总得多掏些钱吧。拿明星代言来看,无法是塞给偶像一笔钱,让他劝说粉丝掏腰包。对于一些门店销售员来说,让客户多掏钱、多贷款,拿下超出原本预算50%以上的一款车,也属家常便饭。

  厂商之间的斗智,门店与门店的斗狠,往往是以己之长,攻竞争对手之短;如果自己不够长,也要“以攻为守”,单单指责对方的短。如果在传统媒体的战区不便使用独门暗器,那么就在网络沙场调动水军。这往往带来另一种负效应:挑动群众斗群众。网友出于自尊,往往极力维护自己拥有的品牌甚至生产国的形象;往往会选择站队,自动加入网上炮战,利用营销人员创造出来的一些概念当炮弹,猛烈对攻。你说我发动机落后、我就指责你钢板单薄;你说我主动安全性能差、我就嘲笑你内饰粗糙;你拿出风洞测试数据举证,我就贴一个行车记录视频反驳……车企、门店的营销战,多少也影响了车友论坛的和谐。

  回头看看,汽车工业已历百年。前人的技术,已经花枝招展,工艺提升,已经硕果累累。此时,似乎更应该平心静气,享受这些成果。营销,是生产过剩、产品同质化的产物,是车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自然有它的道理。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基于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投入,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就是明智之举。广告宣传供参考,理性消费更重要。

  文/杨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