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海地

  7.3级的大地震,几乎将海地首都太子港夷为废墟,保守估计已超过20万人死亡。横尸遍野、通信中断、物资紧张。对于这个IT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严重落后的国家,我们如何拯救它。

  “楼一下子就塌了。”1月16日,派驻海地的中国籍维和警察梁勇终于能够通过电话和国内的警队领导联系上了。他说,地震前毫无征兆,他正像往常一样和其他12名维和队员在联合国海地特派团的总部大楼外警戒,突然一下子,好好的一栋楼在他眼前瞬间坍塌了。

  1月12日。海地。地动山摇。一场7.3级的地震袭击了这个西半球最穷的加勒比岛国,而震中距离海地首都太子港仅仅15公里。对于这个以农业为主的贫穷国家来说,这场地震所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包括总统府和联合国驻海地特派团大楼在内的数百栋建筑倒塌,保守估计将有将有超过300万人口受灾,首都太子港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严重损毁——海地几乎完全丧失了自救的能力。

  这令人想起了两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那时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又昨日重现。不幸中的万幸,世界各国都向海地伸出援手,中国也第一时间派出了救援队。他们带着最精良的装备和技术,与当地人员共同开始了一场救援与自救的战斗。

  奄奄一息的“生命线”

  那是梁勇在地震后4天内第二次拨通电话。上一次是1月15日,他只打回家匆匆地报了声平安。

  和汶川一样,海地的通信系统在地震后受地了严重的破坏。

  汶川地震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有3个交换机发生拥塞,有4400多个基站因断电、传输中断等原因退出服务;中国联通在汶川的G、C两网全部中断,相关人员也失去了联系;在四川阿坝地区,中国联通的G、C两网大约有200个基站出现瘫痪;甘肃甘南地区4个县通信中断;陕西靠近四川地区的大约500个基站也出现了中断。另外,从西安至成都的两条长途光缆中有一条中断。而中国电信在当地的网络也受到了影响,阿坝州的汶门、理县、黑水和茂县本地通信全都被阻断。

  而在海地,情况更糟。

  根据一位联合国基金会在当地的目击者描述,地震过后,海地境内包括首都太子港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几乎被夷为平地,交通运输线路、卫星通信系统以及GSM移动网络全部被切断。

  1月15日晚,爱立信公司派驻海地的电信工程师蔡龙江在MSN上,断断续续地告诉曾在海地维和的成都警察赵晓波,地震后,当地的最大的移动运营商Digicel的总部大楼严重损毁,发电机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导致网络瘫痪。

  经过抢修,地震当晚9点左右海地部分地区终于恢复通信,但由于空调系统损坏,设备工作温度太高,发电系统严重损坏,通信设备也时好时坏。由于总部设备覆盖了首都的大片区域,因此太子港的通信几乎一直处于中断状态。

  据蔡龙江介绍,他所在的地方是欧盟和一些大公司的机房,目前给工作人员临时寄居。“竟然还能够找到无线网,这在海地已经算是条件非常好的了。”蔡龙江说。

  “太子港的VSAT(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甚小口径天线地球站)发生故障,地面运输系统和GSM电话线路全部瘫痪。太子港的国家办公室一直无法联系,无论是e-mail还是Lotus邮件系统。因此,VSAT中的粮食卫星可能也已经损坏了。”1月14日,在海地工作的世界粮食计划署(WFP)高级ICT专家PierrePetry在WFP网站上透露,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太子港北边一个地区工作。失去联系后,他尝试了许多办法,终于通过高频无线电,与太子港的WFP驻地取得联系。

  由于“生命线”几近断裂,在首都太子港成为国际救援中心时,距离太子港15公里的震中区域却处于“真空”状态。据新华社电,位于太子港以西、处于震中附近的小城莱奥甘和雅克梅勒等地区受灾严重,但由于交通和通信全部中断,直到地震后一星期,外界才知道受损情况。

  让通信站起来

  “海地原本通信基础设施就很少,地震后更是雪上加霜。”专门研究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中心的咨询师WilliamHughes说,和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一样,海地人最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手机,而且海地是个依靠农业和旅游业生存的国家,不同于那些以商业为主的国家,对IT设备的需求并不大,所以它的IT基础设施非常少。

  “基础设施匮乏,让通信难以恢复,成了海地灾后最首要的问题。”来自Trilogy公司的AnnSaxton说。Trilogy公司为海地移动通信运营商VoilaComcel提供服务,它们的移动电话服务覆盖了海地约100万用户。

  而在灾后救援中,通信是能够精准定位救援信息最关键的“生命线”。为了维系这条“生命线”,世界各地的组织都在行动。

  据Saxton介绍,Trilogy公司灾难恢复团队的成员已经分头奔赴他们在海地的300多个手机信号发射塔,检查设施损坏情况,并进行抢修。“但是,就算通信网络修好了,海地的电力仍然不足。”Saxton说,在地震前,海地的电网每天也只能提供约8小时的电力,其余时间仍然需要依靠柴油发电机供电;地震后Trilogy公司的网络在持续运转了几个小时后,由于发电机和制冷系统损坏严重而被迫关闭。

  在海地,大部分居民都有一些定居美国的亲戚,1月13日,电信无边界组织向海地派出了两支紧急救助团队,携带卫星通信器材、Wi-Fi设备等,并提供“两分钟免费电话”,让在海地受灾的人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自己的亲友联系。

  据了解,这些派遣队员每人将携带一台全球宽带通信集线器、一部卫星收发器,以及一部VSAT地面站。这些设备,能够建立起与卫星通信,让外界的救助队能够提供准确的支持。

  此外,1月14日,国际电联(ITU)表示为海地部署了40部用于基本通信的卫星终端,和60台能够通过卫星上网的终端。

  截至1月18日,Digecel在海地的670座手机信号发射塔中,已有475座恢复运转,太子港之外地区的手机网络信号已恢复正常,太子港的信号覆盖达到70%,正努力在1月23日之前实现全面覆盖。

  汶川地震时,卫星影像和航拍数据整合,为救援、灾情评估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大量及时的一手信息,帮助施救人员掌握震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灾情,做好公路、铁路、桥涵、水库、大坝、电厂等重要设施和居民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保证了受灾人群和抢险救灾人员的安全。

  而这一次,面对电力和网络的严重毁坏,卫星再一次成为重灾区最重要,甚至是惟一的通信和救援工具。

  据了解,目前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印度等10个国家的约20颗卫星正在参与海地地震救援,这些卫星搜集的地震灾区图像资料将无偿提供给地面救援人员。以便他们能更清楚地了解地面形势。

  互联网传递希望

  “AbdiasJeanYveMilord,男,26岁,地震时身处太子港。”在红十字会官方网站为海地地震专门设立的寻亲页面上,一个住在美国新泽西的23岁女孩MardocheeMilord正在寻找自己的亲人。

  寻人的名单很长,其中大部分寻人者身处美国,也有一部分是海地的灾民,还有一些用法语和西班牙语填写的寻人信息。灾难过后,一条亲人平安的信息,对许多人来说都何其珍贵。据红十字委员会发言人安娜沙夫介绍,由于通信系统中断,网站寻人成为“至关重要的工具”。尽管希望渺茫,人们仍然努力地将失踪人员和幸存者名单不断对比,不愿放过每一丝希望。

  除了红十字会网站,各大网站也想尽办法,开展救助工作。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失踪人口公告栏在短短48小时内就累积了200多个寻亲页面,每页都张贴了十几张照片;社交网站Facebook在1月14日推出了“全球救助”页面,用户在这里可以看到有关救助受灾者的信息。几天内,海地已成为Facebook上最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发布信息,劝说跟随者尽绵薄之力,包括加入捐款队伍、分享信息,以及发布他们获得的任何新消息等;在微博Twitter上,每天都有大量关于海地的信息,被用户发送和传播。

  一个名为Ushahidi的网站也开辟了海地专栏,人们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图片等方式上传最新的地震灾区信息,同时,在该网站的海地地图上,还详细标明了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一些被困民众的聚集点和医疗服务机构的具体位置等,方便灾民寻求帮助。

  此外,GoogleEarth、微软的必应地图等,也快速更新了海地最新的卫星图像,帮助救援人员掌握灾情。同时,在首页放置链接,方便用户了解最新信息的同时,也号召他们伸出援手。

  对救援人员来说,互联网是他们极有力的帮手之一——他们通过网络上的不同载体发表博客,用第一手文字和照片向外界转递海地灾区的声音,让全世界知道救灾所需要物资。比如,一名无国界组织的医务工作者通过其博客透露,他在灾区已经连续奋战24个小时,精疲力竭,但他所在的组织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能够作为临时医院。这迅速地传递出海地缺医少药的困境。

  穿越

  从汶川到海地

  2010年1月12日当地时间16时53分,7.3级地震。

  海地,这个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名字,突然出现在全世界的新闻头条,也令全中国人民感同身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级地震。

  地震后的海地和汶川及其相似。房屋倒塌、校舍被毁、电力中断、通信中断、交通瘫痪、饮食紧张、缺医少药,而且,哭泣哀号面对着尸横遍野。

  而地震后的海地和汶川又是那么不同。

  在汶川,面对满目疮痍,全中国开始行动。中国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灾区,迅速组建起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行动,保证了抗震救灾物资、人员的及时调配;中国军队和专业救援队立即奔赴现场,调动全部可动用的一切资源搜救死伤、帮助现场消毒和治疗、维持秩序;技术人员带着装备,在余震中火速抢修电网、通信网络;众多灾民也开始奋力自救,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其他人活下去,甚至牺牲自己。

  在汶川,地震救助的“黄金72小时”中,尽管遇难人数不断上升,但仍是几乎每分钟都有新的进展:救援抵达、医生抵达、物资抵达,获救人数不断上升……灾难面前,每个人关心的只有地震的中心,是不是还有更多人能够活下来。

  在海地,7.3级的地震正中首都,让原本在政治上就十分依赖联合国的海地更加陷入一片混乱,总统把所有救助希望扔给了联合国之后,就再没出现过;海地没有军队,能依靠的军人,只有派驻在这里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在海地,虽然各国都派出了救援队伍,但面对毫无组织的混乱,各搜救队只有各自为政,信息无法共享,互相没有配合,搜救效率大打折扣。因为各国之间的沟通问题,有些搜救队甚至在机场滞留72小时之后,才有机会进入海地境内。

  更可怕的是,大量尸体被放在海地的街头,幸存者都涌向已成废墟的超市,抢掠食品和日用品。

  从汶川到海地,虽然遭受的创伤更加严重,但汶川是幸运的。而海地,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谁来救救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