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物语
- 来源:艺术与设计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设计师,情感联系,古建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29 12:47
所谓“产品”指的是能够被人们使用、消费,并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东西。任何一位产品设计师都深谙功能和造型的重要性,关于二者的讨论也永远没有唯一答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仅限于功能和造型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不论功能和造型何者为先,设计师也未必能设计出被人们认可的好设计。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人们越来越渴望与物件发生一些情感联系。
材料与情感的故事
“风景总是能给人无穷的灵感”,法国设计师山姆·巴伦(Sam Baron)在考察了尼泊尔的一处古建筑、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后,就地取材,使用尼泊尔传统藤编手法将几种常见的天然材料组合,设计了“Baskets(篮子)”。这个作品是山姆受贝纳通集团传讯研究及发展中心Fabrica与FAI(意大利环境基金)之邀,举办的关于观景楼的设计展览上展出的作品之一。设计离不开材料,技术进步也让新材料的发明成为可能。然而山姆用当地司空见惯的竹条、草梗、枝条等材料编织的这个富有当代气息的产品,其背后蕴藏了无限美好的尼泊尔风土人情和独特的异域生活方式。和山姆一样,很多设计师已经不再追求新奇的材料,转而发掘已有材料的情感层面,令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消费品。在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性理念的支持下,产品同用户发生了更为深层的情感交流,同时,也赋予普通材料以全新的面貌。
无独有偶,瑞士洛桑艺术设计大学(ECAL)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们在设计师Brynjar Sigurearson的带领下,用“The Iceland Whale Bone Project”(冰岛鲸鱼骨头项目)帮助冰岛发掘当地海洋材料的用途。其中,年轻的设计师夏洛特·巴弗雷尔(Charlotte Baverel)用海洋和海滩上发现的各种材料拼接组合出“Gríma”面具系列,饶有趣味地呈现出海洋动物的面貌,同时又令人重新审视寻常的鱼骨等材料,唤起人们对海洋环境和材料的关注。
为了那些高级吃货
“吃货”多指爱吃的人、会吃的人,他们注重的是美食的意义和吃的态度。随之,一大批设计师开始为了“吃”而设计。几年前开始兴起的“食物设计”方向如今已从设计“食物”本身发展到了设计餐具、厨具甚至吃的方式。当然,设计师不是大厨,也做不了大厨做的那些事。食物设计,并非讨论何以饱腹。有不少设计师借此赋予饮食者更多关怀,让人们在吃的同时,意识到自己与食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意大利设计研究品牌WHOMADE和设计师米凯拉·米拉尼(Michela Milani)合作,通过食物回收创作了“Foodscapes”(食物风景)系列产品,其中用花生壳、土豆泥和胡萝卜皮做成的容器,可以盛放各类干的食物,放在水中即可溶解,也可以丢弃在泥土里滋润土地。当这些容器与用于制作它的食物同处一桌时,成为一道富有感情的桌上风景。
专注于艺术与设计研究生项目的荷兰学校Piet Zwart Institute的学生们重新设计了煮食用具,其中“Rollware”擀面杖打破通常通途,可以将面团擀成为各种尺寸的餐盘,并且具有生动丰富的图案。盛放食物的同时,盘子本身也可以吃掉,让用餐变得一点都不浪费,也让人们看到面团变成面包以外的另一种姿态。设计师试图在饮食者和食物之间建立起全新的情感联系。当人们端着这样的盘子吃食物的时候,对食物节约和珍惜的态度无形中也在心里生根发芽了。
调动“五感”
早在2004年,原研哉以“HAPTIC——五感的觉醒”为题举办的展览中,就提出了关于人类如何去感知的议题,也引导设计师和大众区发现一个崭新的设计领域。原研哉提出“五感设计”,通过复制和放大人类“五感”的特性,令人们重新体验熟视无睹的“五感”。近十年来,设计师们用独特的观察角度,将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这些无形的感官体验转换成有形的作品,通过物化,赋予其意想不到的新形态或新功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认知。
伦敦艺术大学TFRC(未来材料研究中心)应届毕业生艾米·拉德克利夫(Amy Radcliffe)就相信,个人嗅觉和情感记忆直接相关。她试图用气味来表达记忆,设计出“Scent-ography: A post-visual past time”装置,可以吸收和收集个人所在环境的气味,送往当地气味实验室分析后,制作成可以随身携带的彩色胶囊。这绝非香水,打开胶囊就可以感受到通过嗅觉记录下来的那一刻,仿佛回到了彼时彼地。于是,嗅觉不再只是闻味的功能,还承担起了记录生活、保存情感的新角色。
意大利声音设计师恩里科·阿斯科利(Enrico Ascoli)则对米兰城里日本、印度、中国三家亚洲餐厅内准备食物时的光景进行仔细观察,创作了包括声音和气味的装置“Opium: facing the lips of dawn”(鸦片:面对黎明时分的嘴唇),并且特别设计了一份菜谱,你可以在房间里大大呼吸一口进行“试菜”。今年刚从伦敦艺术大学TFRC(未来材料研究中心)毕业的中国设计师姜姗姗则认为,变色、变形的衣服才迷人,因为里面有故事。于是,她将我们平时留在衣服上的痕迹收集起来成为“Telling(说)”,让衣服“说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令服装和穿着者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放大时间特质
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其实也可以成为设计的重要元素,将时间的特质进行放大,让人静静感受它的存在,体会时间富含的情感。今年备受业界关注的荷兰年轻设计师雷克斯·波特(Lex Pott)延续他一直以来的研究方法,最近推出了“True colours vases”(真实色彩花瓶),用硫磺加速氧化,时间的长短决定其最终呈现的颜色,从金到棕从紫到蓝……换一个视角把时光凝固,展示氧化过程在不同阶段的美好。
同样为氧化着迷的荷兰设计组合Edhv发现在纸上印刷金属粉末、酸性物质、盐等物质后,每一种不同组合都会发生全新反应,四周或更久时间后会呈现出奇妙的视觉效果。正是时间,让作品得以获得色彩与质感上的微妙变化。于是,Edhv开始在木头上打印金属,创作了一系列凳面生锈了的坐凳系列“Oxidations”(氧化)。当站在这种无法速成获得的设计前,你不得不赞同,有些结果只有时间知道,你也能生动体会到时间为作品带来的丰富情感。而荷兰设计组合OS&OOS将时间、光和天文结合在了一起,成为“Phases”(阶段)灯光时钟。当室内光线充足时,“Phases”只会发出少量灯光,同时进行储能用于夜间照明。而钟面上旋转并有明亮变化的圆圈则代表着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作品也因此传达出浪漫情感。
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会造物。从第一块石器开始,到今天挖掘产品为人们带来的情感需求,用设计诠释情感,成为设计师超越传统范畴的一项新探索。
文 Article > Jun 图 Pictures > 各设计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