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骨头”为什么硬得起来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鲁迅
  • 发布时间:2013-11-07 13:05

  上中学的时候,对于《顺境与逆境》的作文题,甚至都不需要老师有意无意的暗示,几乎所有的同学在作文里都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优裕的生活则会使人心生怠惰,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现在想来,大家之所以能够几乎无人例外地对这类作文的“立意”心领神会,是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有这样写才能表明自己的“道德正确”和“政治正确”,一旦不这样写,比如说写成“顺境才有利于人的成长与成材”就有可能被老师认为思想有问题。

  我也是很多年以后才感觉到,如此对待“顺境与逆境”才是成问题的。固然可以举出很多身处逆境然意志益坚的成功者作为立论的依据,“逆境出人才”,似乎也更能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求到呼应:孟老夫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位号称“宋代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还有那句在民间更广为人知的“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等等。然而即使有一万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成功者,也无法抵消生活本身告诉我们的这样一个事实:更多的人其实是被逆境给毁掉了,从而无法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供我们援引;更多的人被贫穷毒化了心灵,扭曲了灵魂,湮灭了智慧和才华,甚至吞噬了生命。

  行有余裕、不必为柴米发愁的宽松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精神的升华,对于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其实是更重要的。陈寅恪先生抗战时期在给傅斯年的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弟之生性,非得安眠饱食,不能作文,非是既富且乐,不能作诗,平生偶有安眠饱食之时,故偶可为文,而一生从无既富且乐之日,故总做不好诗。”虽是以调侃的口气说的,恐也是感慨系之的悟道之语。自由独立的经济生活是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的坚强后盾与实际保障。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著名的演讲中说:“钱,高雅地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

  中国读书人往往以“君子”自我标榜或自我期许,而君子是“谋道不谋食”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夫子讲要“安贫乐道”,所以他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要之,颜回也需要有“一箪食,一瓢饮”可供充腹,方可“乐”得起来,若是像孔夫子当年“在陈”绝粮,饿得前胸贴后背,两眼冒金星,我就不相信会有什么“乐处”。其实,孔子之后约四百年,司马迁即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与儒家唱了反调:“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上不能养父母,下不能蓄妻子,举家冻馁,而高谈仁义,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可惜的是,太史公一番洞达世情的老实话千载而下竟落得“轻仁义而羞贫贱”之苛评。

  都说鲁迅的骨头硬,然鲁迅的骨头所以“硬”得起来,离不开中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支持。鲁迅对金钱的极度关心显得是那么鲜明而独特。他在《碰壁之后》中说:“古人所谓‘穷愁著书’的话,是不大可靠的。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哪里还有这许多闲情逸致来著书?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候补的饿殍在沟壑边吟哦;鞭扑底下的囚徒所发出来的不过是直声的叫喊,决不会用一篇妃红俪白的骈体文来诉痛苦的。”为了争取经济权,鲁迅甚至不惜与先是学生、后是挚友的北新书局老板李晓峰翻脸,从而就版税问题对簿公堂;为了争取经济权,鲁迅曾一再向自己供职的教育部索取欠薪,并将内幕公诸于众。正是牢固的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才使得鲁迅能够摆脱官的威势、商的羁绊,才使得鲁迅即使是走着“独战”的道路也没有被中国社会无边的黑暗所吞没。

  【原载2012年7月15日《羊城晚报·人文周刊》标题有改动】

  ●丁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