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不到!”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耳朵,思维
  • 发布时间:2013-11-07 13:16

  人长耳朵干什么?

  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不仅仅是不让眼镜掉下来,最重要的功能,是听。

  听风声雨声读书声,也听麦苗拔节花开声;听雁鸣鹤唳秋虫蛩,也听龙吟虎啸马嘶鸣;听丝竹之音,也听马达轰鸣;听人间情话,也听河东狮吼;听逆耳忠言,也听民间疾苦声。

  但有人的耳朵却形同虚设,成为摆设或装饰。当然,他不是真聋,而是选择性失聪、过滤式失聪。

  “道路以目”是周厉王为中国文化贡献的一个成语。周厉王施政暴虐,民生困苦,怨声载道,“诽谤”之语流行。这样的话语周厉王听了自然很刺耳。为了清除噪音、消灭“谣言”,他采用特务手段,让人潜伏在大街小巷、集市码头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诽谤”的人,即下狱处决。高压之下,人们噤若寒蝉。“政刑弛紊,贿货公行,莫敢正言,道路以目”。人们在路上见了面,只能用眼神代替嘴巴。

  噤声不代表人民没有想法,一片寂静不代表地下没有暗流涌动。高压统治的后果,就像是高压锅没有排气孔,很快就爆了。三年后(公元前842年),国人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被放逐,最终病死。

  喜听歌功颂德,不听民间疾苦;只听甜言蜜语,拒听盛世危言--这种掩耳盗铃式的治国之道,很快就被隋炀帝学会了。

  隋炀帝杨广曾统一天下、修建大运河、平定吐谷浑、开通丝绸之路并开创科举制度,可称之为雄才大略。但是到了他执政后期,“耳疾”急剧发作,并成为一种病态。公元616年,建节尉任宗劝谏杨广不要再度巡游江都,杨广当着众臣将其杖杀于朝堂;不久,又有奉信郎崔民象再次上表反对,杨广就让人把他的两腮和嘴巴削掉,然后斩杀于殿堂之外。公元618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把自己封闭在江都行宫里,只做了一件事:与宠姬、近臣们传筹宴欢。他听不到各路义军风起云涌的呐喊声,更听不到老百姓毁家纾难、流离失所的哭喊声。不久,他的脑袋连同他那两只爱听颂歌的耳朵,一并被宇文化及取走,再也听不到那些纾让他讨厌的声音了。

  耳朵一失聪,声音就被拒之门外;而选择性失聪,后果会更严重。因为这样只会催生出更多的马屁精去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甚至歪曲事实。一些人久居高位之后,就会认为自己无比“伟光正”,劝谏与忠告被视为“对我不满”,一听到“刺耳之音”、“逆耳之声”就认为是诽谤,习惯于用“周厉王止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耳根确实是清净了,心情确实是愉悦了,天下也貌似太平了,殊不知,地火一旦在沉默中爆发就会是冲天烈焰,甚至于地动山摇。

  召公虎曾劝谏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位伟人曾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所以,长耳朵要“耳听八方”,更要让人们开口说话。为政者偶尔可以听听丝竹之音和颂圣诗,但千万不要为此沾沾自喜、洋洋自得。“逆耳忠言”和“民间疾苦声”,才是真正需要侧耳倾听的。

  ·点评·

  本文以“人长耳朵干什么?”这样的设问开头,自问自答,引出了文章的重点,指出有人的耳朵竟形同虚设,患有选择性失聪、过滤式失聪。为佐证自己的观点,作者援引历史上周厉王和隋炀帝的故事,虽然时代不同,但因其耳疾而产生的施虐、暴虐,如出一辙。他们听不见老百姓毁家纾难、流离失所的哭喊声,却能听见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甚至歪曲事实的靡靡之音,百姓们道路以目、噤若寒蝉,终使得历史的悲剧重复上演。这样的引经据典不但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也体现出作者开阔的视野和思维,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

  以史为鉴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地火一旦在沉默中爆发就会是冲天烈焰,甚至于地动山摇。这样的观点绝非危言耸听,犀利中确有醍醐灌顶之势。但整篇文章都沉浸在历史的漩涡里,说教味较浓,讽刺性较弱,不免令读者感到些许枯燥。

  (孙慧颖)

  ●含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