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组群打造中部崛起支撑极——访湖北省襄阳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委书记朱厚伦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发展,资源
  • 发布时间:2013-12-23 09:57

  核心提示:推进红河谷组群发展,不但可以放大资源配置效应,达到资源匹配“1+1>2”的效果,而且能够打造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极。

  在湖北,由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县三个地理上紧密相连的县市抱团打造的红河谷“金三角”城市组群建设已全面启动。该组群的意义不仅在于要成为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先行先试实验区,更重要的是要打造国家中小城市组群发展示范区,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创造新的重要支撑极。

  红河谷“金三角”城市组群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当前进展怎样?三地融合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日前,襄阳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委书记朱厚伦接受《支点》记者采访,阐述了他对红河谷组群的未来构想。

  资源匹配 “1+1>2”

  《支点》: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县三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为什么会把这三地抱团成组群来发展?

  朱厚伦:走区域发展之路现在是大势所趋,国际上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国内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都成为了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红河谷组群发展,不仅能将汉江经济带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能够形成示范效应,促成汉江经济带联动发展,进一步成为推进汉江经济带综合开放开发的引爆点。

  从地理位置来看,丹江口、老河口、谷城是在郧阳(十堰)、襄阳、南阳“三阳”的交汇地带,也是在襄十随汽车工业走廊中央,还是汉江水道黄金枢纽所在。在历史上,这些地方也多次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域,有相似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以现在推进红河谷组群发展,不但可以放大资源配置效应,达到资源匹配“1+1>2”的效果,而且能够打造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极。

  目前,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在完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组织省建设厅、省社科院去开展前期的科学调研论证和规划勘测,汉江经济带综合开放开发上升到省级战略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组团发展 规划先行

  《支点》:为共同推进红河谷“金三角”组群建设,三地都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朱厚伦:襄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推进老河口市、谷城县组群发展的构想后,我们就编制了《河谷组群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从政策、资金、土地、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今年以来,丹、河、谷三地,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共同的利益诉求、高度的心理认同前提下,进行积极对接,在规划、交通、旅游、生态等方面达成了合作共识,率先开启了红河谷组群发展的新征程。

  我们正在积极拓展和深化合作领域,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领域,计划和实施一批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重点项目。例如,对316国道和302、222、303省道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河谷大桥、老宜汉十高速接线、丹江口环库公路、江南谷丹连接线等控制性节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构建水陆空、“铁公机”综合发展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打造鄂西北、襄十随区域交通枢纽和汉江经济带交通一体化示范区,我们力求将红河谷城市交通打造为“半小时经济圈”。

  解放思想 黄金万两

  《支点》:红河谷“金三角”组群,涉及到两个行政市、三个行政县,在抱团整合发展方面,还有哪些瓶颈制约?又该如何突破?

  朱厚伦:思想壁垒是一大制约因素,合作共赢意识需要加强。思想解放有多远,发展就会走多远。要想推进红河谷组群发展,就必须进行思想解放,做到“三破除三强化”:破除行政壁垒观念,打破市门,对外开放,强化区域协作意识;破除短视狭隘观念,算全局账,算长远账,强化共谋发展意识;破除恶性竞争观念,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强化合作共赢意识。

  此外,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三点:一是建立完善协调机制。建立两市三地会商合作机制,搭建红河谷组群发展合作平台;二是建立完善交流机制。建立红河谷三地政府部门交流协调制度,围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重点工作,促进三地协作发展;三是建立完善推进机制。成立推进红河谷组群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意见,对红河谷组群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重大项目策划进行分解,明确工作的完成时间节点、责任领导等主要内容,形成项目化、路径化的推进方式,推进组群发展高效运行。

  在宣传推介也需要进行突破,发挥新闻宣传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十分重要。要借助省内外主流媒体及三地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宣传红河谷组群发展的美好前景,塑造红河谷组群发展的崭新形象,打造一个红河谷组群发展的协作品牌,依此来扩大红河谷组群发展的区域影响力。

  优势互补 产业融合

  《支点》:推进区域组群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未来红河谷“金三角”组群的产业发展有哪些亮点?

  朱厚伦:在未来,我们根据城市组群的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来推动三地的集约发展、优势互补、产业融合,逐步把能源、汽车、农产品加工、循环再生城市矿产、生态旅游这些产业打造成为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竞争性强的五大支柱产业。

  比如说,以丹江口电站、王甫洲电站为例,我们将加快建设河谷新城路口电站项目,把它打造成水电、煤电、光伏发展三联供的能源示范基地;以三环车桥、创普公司为龙头,以做大做强专用车、改装车、总成零部件等为重点,建成“汉十”工业走廊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还可依托综合运输优势,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建设大型专业化市场,打造区域性航空货运基地和襄阳新港的货物集散基地。

  另外,在生态旅游方面,我们将利用汉江生态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充分发挥武当山旅游品牌效应,推进沧浪海旅游港、汉江梨花湖风景区、中华·梦幻谷、红河谷旅游港等一批旅游项目的开发合作,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和鄂西北休闲养生基地。

  (支点杂志2013年12月刊)

  《支点》记者 何辉 实习生 晏佳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