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机市场的“三国杀”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手机,创新
  • 发布时间:2013-12-23 12:34

  编者按:曾经,在手机市场的江湖中,无论款式、功能,还是通话效果,诺基亚都被公认为王者,它的一举一动都能在业界引发狂风暴雨。突然间,苹果用一款命名为iPhone的产品杀出重围,不仅动摇了诺基亚的领军地位,还大大推动了手机的“智能浪潮”。而智能手机的江湖,竞争更加激烈,诺基亚的市场份额一步步被蚕食,但是,苹果也遇到强劲的对手--三星。正当苹果与三星斗得难解难分之际,微软宣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

  全球手机市场为何会如此风云变幻?为什么诺基亚会惨败、苹果会兴起?它们的成功与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本期“比较”栏目聚焦全球手机品牌沉浮,以揭示企业生存发展的奥秘。

  核心提示:诺基亚神话尚在耳边,三星已经开始抢苹果风头。手机企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企业管理、经营的创新是否贴合市场需求。消费时代的手机市场,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曾几何时,诺基亚几乎就是手机的代名词,是雄踞全球第一的手机厂商。在手机市场上,诺基亚拥有无可置疑的定价权。每一款新手机都是高价推出市场,随着新品的上市再逐渐降价,而手机种类也覆盖了高中低几乎所有的细分人群。

  但在2013年9月3日,诺基亚不得不宣布把手机部门以72亿美元出售给微软,想想不过数年前,诺基亚还是一个市场高达千亿美元的国际巨头。

  是什么造成诺基亚的衰败, 是老大心态还是视野狭隘?或许都不是。作为诺基亚出生地的芬兰,是个忧患感很强的国家--芬兰没有广袤的消费市场,自然环境也相对恶劣,所以芬兰人从来都不敢自我放松。

  是它不懂创新吗?也不尽然。早在1996年,诺基亚就推出了智能手机的概念机,比苹果的iPhone早了10年以上。2007年,诺基亚率先在全球推出OVI,比苹果的App Store早了1年。这一系列创新举措,都因为诺基亚知道,未来的竞争在服务。

  难道是技术上出了问题?也不是。诺基亚的技术堪称是军工技术,无论软件硬件都有极强的技术储备。早在2004年,诺基亚内部就开发出触控技术。如果翻开诺基亚的财报,2012年,诺基亚仅研发费用就高达58亿欧元左右,是苹果的4倍以上。

  巨人衰败

  回首诺基亚的兴衰,局外人未免会扼腕叹息。在我看来,诺基亚棋错三招。

  当年,诺基亚在取得市场领先优势后,对破坏式创新的把握不够、准备不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layton Kristensen说,破坏式创新往往是市场新进者对大公司的颠覆手段,即创造出更简单、更便利、更便宜的产品。苹果iPhone的出现就是典型的破坏式创新。iPhone软硬一体,让产品使用体验更简单便利。另外,苹果一年只发布一款产品,相比诺基亚纷繁复杂的产品线也更为简单。而iPhone的价格在美国电信的补贴下,也并不昂贵。

  诺基亚对于撕开其高端市场的苹果没有应对准备,更不谈应对之策。而在苹果打开市场后,诺基亚又缺少断臂求生的勇气,硬生生丧失了“智能时代”的中高端客户。

  另一方面,由于芬兰是一个身处北欧、常年积雪,并远离美国或者亚洲这样全球消费大市场的一个国家,从而离大市场的消费者过远。所以,在智能手机从以硬件为中心过渡到软硬一体时代的过程中,诺基亚对全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洞察远远不够。

  诺基亚曾经傲然第一,但从来未能征服美国和日本市场。在亚洲,其成功得益于它极其耐用的品质。但当手机作为耐用品逐步变成消费品的过程中,诺基亚的短板就凸显出来了。试想,十年前花5000块钱买手机,和今天花5000块钱买手机,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手机的换机频率远比十年前高,用户可以因为一款新品、一个设计、一种颜色甚至是一幅广告来更换新手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诺基亚未能捕捉到全球年轻人的消费心理,丧失了转型先机。相反,捕捉到该心理的三星,则成为除苹果外的另外一大赢家。

  而在操作系统上,诺基亚战略放弃Android,把赌注压在微软上也是一大失误。微软是一个庞大而官僚的机构,所以诺基亚越是大腿抱紧,越会被穿小鞋。而如果左手是微软,右手是谷歌,后手再是自己研发,那么诺基亚就可以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苹果归来

  诺基亚的失败映射着苹果和三星的成功,虽然对照非常残酷,但人世间的规律往往如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苹果其实经历过诺基亚这几年经历过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苹果之所以能涅槃重生,是因为他们有乔布斯。

  1997年前,苹果公司的一切都糟糕透了。公司股价从1992年的每股60美元,跌至1996年年底的每股17美元,年销售额也从11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市场份额更是从原本领先的12%跌至4%,而且这一颓势似乎仍要持续下去。

  1997年底,苹果公司通过收购乔布斯创办的NeXT公司,使乔布斯在5年后重返苹果董事会。虽然外界普遍不看好乔布斯,但乔布斯的表现卓尔不凡。

  历史如此相似,但选择却如此不同。

  乔布斯接受了微软对苹果的投资,把微软从敌人变成了盟友。但微软占苹果的股份很少,并不能对苹果的发展指手画脚。与此同时,诺基亚CEO史蒂芬·埃洛普也接受了微软的巨额资金,但承诺只跟微软结盟,拒绝使用Android系统,从而跟整个谷歌阵营成为敌人,也丧失了占领市场最好的机会。

  当时,苹果的产品评估显示,苹果的产品线十分不集中。公司在官僚作风的驱动下对每个产品炮制出若干版本,比如光是麦金塔就有很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让人困惑的编号,从1400到9600。乔布斯想搞清楚这些型号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于是,他大刀阔斧地砍掉了70%不同的型号和产品。乔布斯简单粗暴,不顾工程师的感受对产品甚至整个团队进行裁员,的确引起了很多内部的反弹和抱怨。但在他的改革下,公司再也不用把资源浪费在官僚体制上。

  几个星期过去了,乔布斯在一次大型产品战略会议上抓起记号笔,走向白板,在上面画了一根横线一根竖线,做成一个方形四格表。他在两列的顶端写上“消费级”和“专业级”。在两行的标题处,写上“台式”和“便携”。他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做四个伟大的产品,每格一个。

  最后的结果是,专业级台式电脑,苹果开发出了power Macintosh G3;专业级便携电脑,苹果开发了PowerBook G3;消费级台式电脑,苹果开发了轰动美国的iMac;而消费级便携电脑,就是后来风靡全球的iBook。其他的打印机等非核心业务,乔布斯统统放弃。

  在诺基亚,我们看到的是其缺少勇气对其纷繁复杂的产品线进行梳理,从而不能有效集中资源开发新的重量级产品。诺基亚没有真正的改变,因为诺基亚仍然是以大公司的官僚体制惯性在运营。而苹果则因为乔布斯的到来,成为了一个专注的、创新型的小公司。

  在经历了两年巨额亏损后,苹果终于在1998年第4季度盈利,获得了4500万美元利润。1998年整个财年,苹果实现了3.09亿美元的盈利。乔布斯归来,苹果归来。

  当苹果重新在PC市场上站住脚后,自然可以从容部署更创新的产品。很快从iPod到iTouch,再到iphone,每一款产品都堪称划时代,而苹果的品牌成为了消费电子市场的明珠。

  如果诺基亚能够大刀阔斧砍掉旧产品线,而快速通过研发新品重新站住脚,又何尝不能卧薪尝胆,在今天苹果开始创新乏力时抄底呢?

  可惜,今天抄底苹果的不是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而是韩国的三星。来自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苹果公司iPhone手机发货量增幅创历史最低水平,而三星智能手机发货量比苹果公司高出近一倍,发货量增幅是苹果公司的八倍。

  三星抄底

  三星抄底苹果,看上去是三星的 “机海”战略生效了--它在智能手机市场中推出了各种屏幕尺寸、各种配置和各种价格的设备,且设备更新速度远远超过苹果。

  其实,三星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三星手机在千篇一律的手机产品制式中,以自己独特的设计方式,将手机彻底演变成为时尚消费品。这符合了90后新一代购买人群消费心理的变化。

  今年下半年,手机市场上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苹果iPhone5s/5c与三星Note3的高端PK。

  9月4日,三星在德国和美国同时举行GALAXY Note3发布会; 10日,苹果在美国加州总部召开iPhone 5s和5c发布会;20日,iPhone 5s/5c在9个国家同时销售;25日,GALAXY Note3在全球同时销售。

  iPhone 5s/5c开卖仅三天,苹果就高调宣布二者合计销量达到900万部,大大刷新了去年iPhone 5首周500万销量的纪录,其中iPhone 5s更是脱销。

  事实是这样吗?我们发现,与以往动辄新品上市的换机潮不同的是,这次苹果的新品除了“土豪金”受到狂热追捧外,其他的机型的换机并不多。看上去,苹果的确卖了900万部,但这900万部卖给的是运营商,而不是终端消费者。和以往一呼百应的“果粉”换机潮,甚至总是缺货的情况不同的是,这一次运营商消化这900万部恐怕要从新增市场着手,不是旦夕可以完成的。而受人诟病的5c则在短短上市的几周内就开始大幅降价,这更是苹果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事情。

  从媒体披露的信息上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变化。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报道,“今年4月,中国3G手机市场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三星手机在高端市场上的销量超过了iPhone。在3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市场,三星和iPhone销量合计占比超过了90%,其中三星占据了约50%的份额。8月,中国市场上所有iPhone的销量合计在100万部左右,比1月的销量下降了80万部。值得注意的是,8月的iPhone销量数据,只与三星售价在4000元以上的绝对高端机型的销售数量相当。”

  逐鹿高端

  三星为何能够抄底苹果?还要看两者在高端市场的比拼。

  三星有其独特的制式优势:三星的每款产品都有三种制式,而iPhone只有EVDO和WCDMA两种制式,这使得苹果未能在拥有中国海量高端用户的最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公司身上分一杯羹。虽然中国移动的TD网络被人诟病,但毕竟它拥有政府及国企优质客户的基础。

  在用户群上,三星的产品线丰富,几乎覆盖了低中高每个细分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讲,三星有些像原来的诺基亚,或者说三星取代了诺基亚原来的地位。

  目前,约有17%的中国手机用户在使用三星手机,而使用iPhone的用户还不到4%。和欧美不同的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更强,而社会阶层的变化也更为剧烈。

  比如,一个囊中羞涩的大学生,今年只能买得起三星2000元档次的手机,但一年毕业后,她就很可能拿第一个月工资去买三星4000元档次的手机。

  在中国,手机有时候不仅仅是消费品,还是身份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Galaxy Note会在中国大卖的原因。一个超大型手机会显得与众不同,特别对于娇小的女生,往往超大型手机给了她们额外的自信。三星的用户群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使得金字塔底部的客户容易往顶部流动,而苹果用户群则缺少这样的战略纵深。

  同时,三星在中国市场的宣传非常“接地气”。从最开始迎合小女生的喜好,到推出Galaxy Note占据商务人士的心智,三星在中国市场可谓是全线开花,在短短数年树立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品牌形象。和三星不同的是,苹果从来都对媒体进行饥饿营销,在中国更是如此。

  过去,中国甚至不是苹果手机首期发布的国家,消费者必须加价购买“水货”。这样的策略在苹果不断创新时极其有效,但在智能手机从少数精英人群向全民普及的大势下,苹果的市场策略就显得自大从而落后于市场发展。

  东山再起?

  在市场兴衰更替频繁的手机市场,微软收购了诺基亚手机业务,能否让后者东山再起?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实际上,业界看好者不多。

  如果微软CEO鲍尔默早五年退休,微软也许有在移动市场抢占份额的能力。但在鲍尔默领导下的微软,官僚作风导致的巨大内耗彻底扼杀了这样的希望。有评论家曾这样评价:两个野鸡加在一起是变不成老鹰的。微软和诺基亚的结合实际上对两家公司都是双输。官僚主义、裙带关系和不思进取彻底扼杀了两家公司优秀的基因。

  不过, 可以想象,如果苹果再不持续创新,很快苹果将重沦PC时代的悲剧,成为小众人群的挚爱,丧失了大众市场。这个问题在苹果发布新一代产品后股价大跌已经显示出来。公众对乔布斯去世后的苹果创新力信心不够,倘若苹果产品再无惊喜,也自然会走向危险的边缘。

  (支点杂志2013年12月刊)

  丁辰灵(天使投资人、移动世纪会秘书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