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远眼光审视城市建设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城市,改革
  • 发布时间:2013-12-23 12:44

  武汉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长江和汉水把这座城市分割成三镇,造就了引人入胜的独特风貌,也随之带来了大难题--交通不便。

  长江自古称“天堑”,作为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水与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相比,恐怕也不逊色,两条大河的阻隔对三镇民众出行曾带来的困难,非外人所能想象。数千年间都靠船,不要说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的凶险,就是有了机器作动力行船的年代,一遇风高浪急雾锁大江的情况,也只能隔江兴叹,徒唤奈何。因此,改善交通始终是武汉民众最大的期盼。

  正是这样,才有上世纪50年代建起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时,全城万人空巷争睹开通盛况,连毛泽东也情不自禁欢呼“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武汉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仍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交通始终是武汉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抓城市建设,特别是全力解决武汉这样地理环境特殊、历史欠账甚多的交通设施建设问题,自然不会事事轻松处处惬意。为了长远受益,不免会有一时困难一时不便的情况发生。因交通建设造成短期的拥堵随之凸显出来,摆在全体市民面前。怨气会有,但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因为民众能摆正长远受益和近期不便的关系。武汉地铁二号线修建时造成多处拥堵,建成通车后武汉民众普遍称道“现在坐地铁过江真快真方便”,就是体验到长远受益的绝大好处而发出的由衷赞叹。

  因城市建设造成短期的交通拥堵,政府有责任尽力解决尽力缓解,若政府实实在在这样做,民众也会体谅理解积极配合,这是武汉现实的主流。笔者家住武汉,托改革开放之福现在也有了私家车,鄙人应对短期拥堵的办法就是改乘公交尽量少开车。选择地铁等交通工具出行或短距离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又有什么不好呢?2008年后,武汉市更是出巨资发展公共自行车,既方便市民又绿色环保,受到普遍欢迎。

  这些年,武汉市以解决城市交通为主的城市建设规模空前,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数额不菲的负债和出现资金紧张的状况也在情理之中。

  抗日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一百多万人供养数量可观的抗日军人和公职人员,是“不小的负担”,一度“曾经弄到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然而,当时和现在都不会有人说陕甘宁边区不该供养那些抗日军人和公职人员,更不会有人说该放弃抗日。

  现在搞建设,所处的环境条件是战争年代无法相比的。但是,其中蕴含一个相同的道理:大事业必有大困难,出路在于寻求门路克服困难。现在武汉因改善城市交通为主的城市建设,出现了负债以及资金紧张的问题,而无论是“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还是“加强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而“要求区级政府为市政府分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都是在走正道,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这些措施而发的冷言冷语姑妄听之,但是前行的脚步不能停下,因为停步不前将会造成民生工程变成半拉子工程,损失无可估量,若出现那样的情况倒真会回天乏力无法纾困。

  按经济学家们为城市负债划定的负债率红线,武汉现在的负债额与武汉市每年的GDP之比,仍在可控范围之内,并未越过红线。笔者建言武汉市政府牢牢把握两条:一是风险可控;二是每一分钱都用在该用的地方,不允许跑冒滴漏,更不允许中饱私囊。

  (支点杂志2013年12月刊)

  雷体华 学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