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走出大萧条的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美国,危机
  • 发布时间:2013-12-23 12:39

  核心提示:80年前的经济大萧条和历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尤为重要,而改革必须通盘考虑,积极稳妥协同推进。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依然存在下行风险,一系列新挑战摆在眼前。这很容易让人回想起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以及80年来的历次经济衰退与金融危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说,病毒总在变异,它重新出现时,以往的抗生素都失效了。但是,我们回望1929年大萧条的来龙去脉,对眼下迎接新挑战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危机的种子在繁荣之中悄然破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代表作《双城记》的开头,他描述的是十八世纪后半叶法国的现状,也借指对身处十九世纪英国所潜伏的社会危机的担忧。借用这句话来描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也是再恰当不过。

  20世纪初期,一战之后,美国迎来了空前的繁荣。电力能源加速了机器的运转,家用电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汽车缩短了时空距离,住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片崛起……到了二十年代,这种繁荣到达顶峰。

  没有多少人意识到危机的到来。但是,危机的种子已悄悄破土而出:社会贫富悬殊快速扩大,农业面临严重衰退,财富再分配极其不均衡等等。随着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的大崩盘,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拉开了序幕。

  失业是美国人最为惨痛且最不愿面对的事情,尤其是年轻人受到大萧条的打击最为沉重。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即使到了1935年初,靠救济过活的16-24岁的青年还有几百万人。当时有位大学校长无奈地说:“得到学位的15万大学生,将要走到社会上去,可是人家都不要他们。”

  《财富》杂志在25所大学举行过民意测验,结论是大学生都希望有个安定的长期的工作,借以安身立命。大学里都流行一首歌,“我为大学唱赞歌,硕士博士头衔多,学问越来越高深,肚子也越来越饿。”著名戏剧家阿瑟·密勒当时打好几份工,来维系大学学业。

  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收入与消费,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极大影响了社会秩序正常运转。有的人到树林里放火,也仅仅是为了被雇为救火员。

  贫富悬殊与过度贪欲

  在资本主义进程中,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持续时间最长,财富损失最惨,影响程度最深。探究其起源时,很容易看到一个现象--过度的贪婪与无序的竞争,尤以金融业为最。在以后发生的金融危机中,仍然能看到这个影子。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狂飙,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六成家庭仅仅能维系温饱水平,还有两成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这导致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但是,有钱人并没有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而是在资本市场追逐高额利润。

  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论文这样写道:“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流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随着上流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

  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投机氛围之下。据美国参议院银行货币委员会的调查,金融机构丑闻重重,“如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勾结,放款过度,保证金交易趋增。有38%的股民付少量保证金,就可以从事股票投机,杠杆率达到1:10;投资银行利用自己为上市公司担保的条件,把略高于成本但大大低于市值的股票卖给政客、记者、律师以及相关利益者为自己谋利。”

  不少学者认为,股市崩盘只是大萧条的引子,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由。但是,究竟是什么过剩呢,牛奶还是汽车?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当一个社会从生活必需品时代转入耐用时代十分艰难,跨不过去往往会导致危机出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就处于这样的过渡阶段。

  信贷消费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特征。消费品市场的急速膨胀,一方面来自新工厂的扩张和新设备的应用,另一方面来自分期付款的拉动。有关数据显示,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约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这一增速相当惊人。但是,信贷消费方式本身就存在危机,一旦削减信贷费用,消费者的购置就会减少。同时,当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时,工厂扩张也只能停止,工人就会面临失业,危机悄然而至。

  有关资料显示,1929-1933年短短4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40%,失业率达到24.9%,至少有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1932年7月,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1929-1939年,美国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增长。

  美国经济大萧条对世界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管是美洲、欧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大萧条而进一步恶化;世界贸易急速下滑,从1929年到1933年,下降幅度是以往国际贸易的最大下降数7%的9倍。此外,大萧条间接导致二战爆发。

  “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1933年3月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开始实现竞选时的誓言“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

  从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百日新政”中,罗斯福15次致信美国国会,敦促通过了包括《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紧急农场贷款法》、《经济法》、《联邦救济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等15个法案,对美国的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罗斯福以整顿金融为突破口,让“血液”重新流通起来,稳定人心。因为他面临的局面是美国银行系统几近瘫痪。3月9日,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经审查合格后方允许重新开业。从3月13日至15日,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有人评论说,罗斯福对金融业的果断治理好比“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针对农业全面衰退的现状,5月12日,《农业调整法》出台,旨在稳定农产品基本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购买力,它采用政府给予补贴的形式,通过鼓励农民缩减耕地面积、销毁农产品、屠宰幼畜来实现。1936年,农业总收入较1932年增长50%。

  还有一个重要的法案是6月16日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决定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要求资本家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对各个行业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作出规定,并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从而缓和紧张的阶级矛盾。同时,决定建立公共工程管理局,以建设大型公共工程项目来缓解失业和刺激经济。

  1935年到1939年的“罗斯福新政”第二期,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罗斯福说,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轻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法案一出台就受到大多数民众的欢迎。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再生产,运用所得税制、预算拨款、政府债券和银行信贷等财政金融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重要环节给以促进。它的直接后果是帮助美国走出了危机,摆脱了法西斯主义的威胁。从1935年开始,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

  对于罗斯福新政的效用和影响,研究论文汗牛充栋,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关于新政的书籍层出不穷。大萧条的起源是政府干预太少还是太多,罗斯福新政是否解决了经济危机,在这些问题上至今争议不断。不过,这并未影响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些争议丰富了我们对市场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的认识。

  走出大萧条是因为二战?

  与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一样,二战是不是美国走出大萧条的原因,也有不同的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王缉思在《光荣与梦想》中文再版序言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恰恰给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促进大规模生产,保证充分就业机会,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历史机遇和国际环境。整个美国,包括政府、资本家,直到涌入劳动力市场的家庭妇女,都发了战争财。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继续让美国经济受益,同苏联的冷战则大大激发了美国战略扩张的动力。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是美国经济和对外交往上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代。”

  但是,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撰文指出,世界二战不是走出大萧条的原因,“打仗对经济有净损害。在战争中花1元,其产出的价值少于1元。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乘数’小于1。打仗真能使国家富强,那就全民常年搞国际军事演习吧。”

  他引用多位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其中,哈佛大学宏观经济学家巴罗的研究表明:二战增加了美国国防开支5400亿美元,而经济增长了4300亿美元,乘数为0.8,也就是说战争降低了国民收入,主要的损失出自私人投资、政府非军事采购和净出口,而个人消费支出变化则很小。

  其实,大多数研究人员忽视了一点,民众信心对美国走出大萧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部反映大萧条的文学影视作品几乎都表达了对信念的敬意。电影《奔腾年代》讲述的是大萧条时期,三个失意者和一匹老马的传奇故事。霍华德靠汽车交易发财,儿子却在交通事故中丧生,妻子也要求离婚,而大萧条让他的财富损失惨重;前职业拳手波拉德自幼喜欢骑马,很小就被父母抛弃,四处流浪,靠拳头发泄对现实的不满;驯马师史密斯流离失所无所归依,但对动物充满爱心。他们的马“海洋饼干”不仅个头小,还有腿伤。但是,他们训练这匹看起来没有希望的老马,用坚韧和毅力创造了奇迹,也给整个国家带来希望……

  事实上,在经济萧条的年代,也有企业化危为机。1930年,全美的旅馆倒闭了八成,希尔顿的连锁旅馆也是接连亏损,一度负债达50万美元。希尔顿没有泄气,给每一家旅馆的每一位员工打气,告诉他们经济萧条很快会过去,挺过去了就是胜利。所以,只有希尔顿旅馆的员工一直保持着最美好的微笑精心服务。后来,希尔顿旅馆率先复苏,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酒店之一。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尽管对于大萧条的来与去,学术界莫衷一是,但重温这段历史非常有必要,对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着借鉴意义。

  市场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些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种种危机,让一部分人对市场经济产生了怀疑。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是制度的积累,而不断积累的过程是博弈与完善的过程,只要人类追求进步,这个过程就永远不会结束。同时,也正因为危机不断发生,中国更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要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确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市场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在基本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到位,而不是简单地一味地削弱政府职能、强化市场功能。

  (支点杂志2013年12月刊)

  老庄(学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